欢迎来到盛茂公文网!

如何看懂癌症化验报告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05 10:30:06

为什么肿瘤患者看病需要带上病理报告?

活体组织检查或手术切除后,标本一定要送至病理科进行检查。病理科医生先肉眼观察标本,再经复杂的染色处理后行显微镜下观察,为了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时还会查免疫组化和(或)生物标记物(如基因突变或重排等)。

病理报告对医生和患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分型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等都起着决定作用。

如何从病理报告看出来肿瘤的恶性程度?

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很多影响因素,描述的词汇也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依据是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显现的分化程度。通常用3级法。

Ⅰ级即高分化,肿瘤形态较接近正常细胞组织,恶性程度低。

Ⅱ级即中分化,分化居中,恶性程度也居中。

Ⅲ级即低分化,分化最差,高度恶性。

病理性核分裂象也是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对恶性肿瘤的定性和分级非常重要。主要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能看到多少止在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见到的分裂细胞数量越多,恶性程度越大。为什么有的标本还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也可称为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简称“免疫组化”,这是近代病理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常用于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

好比照片,分辨率低时看不清的东西,分辨率高时就能看清,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判断更准确。以往,有5%~10%的病例单靠传统的染色技术难以作出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发现,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在对肿瘤细胞进行鉴别时,准确率可达50%~75%。

肿瘤基因检测有什么价值?

基因检测是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为基础,筛选和鉴定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作用的靶点,通过靶向给药实现有效的靶向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肿瘤分子靶标的出现使得靶标药物能够针对癌细胞本身进行治疗,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重大伤害,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更带给他们生的希望。自肿瘤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以来,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的认可,是极为有前途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胃镜检查时,为什么要求做“Hp”检测?

“Hp”是幽门螺杆菌的简称。Hp的感染非常普遍,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50%;我国感染率为40%~90%,平均约为60%。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治愈消化性溃疡,防止溃疡复发,减少癌症的发生,甚至可以治愈部分淋巴瘤。在消化道疾病的检查报告单中,如胃镜和尿素13C/14C呼气试验报告单中,常见到“Hp检查:阳性”的表述,意思是“胃黏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宫颈癌筛查中为什么要进行HPV分型检测?

HPV是人乳头瘤病毒的缩写,是宫颈癌的致病病毒。宫颈癌是中H女性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30岁妇女HPV持续感染平均8~24个月可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平均8~12年则可发展为浸润癌。因此,高危型HPV持续性的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元凶。我国>50%的宫颈病变异型增生和宫颈癌由HPV-16型引起,此亚型是HPV病毒各亚型中致癌能力最强的。

鼻咽癌患者为什么要做“EBV”检查?

“EBV”是EB病毒的简称,EB病毒是1964年首次发现的一种疱疹病毒,潜伏在淋巴细胞内,能长期传代诱发癌症。鼻咽癌高发于我国南方(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地区,>40岁中老年人多发,患者血清中可查见高效价EB病毒V抗原的抗体。

化放疗期间,最重要的“血象”指标有哪些?

化疗和放疗都有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患者容易出现抵抗力下降合并感染、贫血、出血风险增加等情况。因此,化放疗期间,需要定期行血常规检查,一般来说,应每周至少1次。主要监测的血象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

化疗后查血常规发现“粒细胞缺乏”,什么是粒细胞缺乏?后果严重吗?

粒细胞缺乏是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数量减少,血常规检验单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细菌感染的风险密切相关,如数量过低可急性起病,突发寒战、高热、周身疼痛,虚弱、衰竭、全身症状重,应视为内科急症。身体细菌隐匿之处,如口咽部、直肠、肛门、阴道等部位很快发生感染,且迅速恶化蔓延,引起肺部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致命性严重感染。一经发现,应严格隔离消毒,给予足量的广谱抗生素,及早开始造血生长因子(俗称“升白针”)治疗。多数患者停止放化疗并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恢复。

肿瘤患者为什么常有贫血?

贫血无非有两方面的原因:红细胞丢失过多和(或)生成不足。肿瘤患者合并贫血,特别是贫血持续时间较长时,常需要进一步进行贫血检测,包括测定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叶酸、维生素B12等,以评估体内造血原料的含量及以及肌体对造血原料的吸收利用能力,同时还要监测患者肾脏功能,并结合患者病史综合判断贫血原因。

非血液系统肿瘤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化放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由于肿瘤侵犯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系统引起的失血性贫血;肿瘤细胞本身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肿瘤侵犯骨髓以及营养不良性贫血。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肿瘤的依据标准,它的意义在于动态观察其变化规律作为判定疗效和监控病情的参考。

癌胚抗原(CEA):常见于结直肠癌。CEA可用于监测癌灶的复发,并进行疗效评价,判断结直肠癌预后。术后CEA仍居高不下者预示着复发的可能。

甲胎蛋白(AFP):主要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监测治疗效果。

糖类抗原19-9(CA19-9):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达82%。

糖类抗原72-4(CA72-4):常见于胃癌,及黏液性卵巢癌,常用于疗效监测。

糖类抗原242(CA242):在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中表达升高。

糖类抗原15-3(CA15-3):对于乳腺癌高度敏感。

糖类抗原125(CA125):可见于浆液性卵巢癌细胞和浆液性腺癌,部分输卵管、子宫内膜及宫颈内膜腺癌患者血清CA125亦有所升高。CA125是监测浆液性卵巢癌病程及治疗效果的重要的肿瘤标志。卵巢癌转移患者CA125升高更明显,经治疗后CA125可明显下降,若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有残存肿瘤的可能。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是鳞状细胞癌的标志,可见于肺鳞状细胞癌、食管癌、宫颈癌。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见于神经内分泌癌,或含有神经内分泌成分的肿瘤,对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具有器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监测前列腺癌的病程进展和疗效,判断预后,并可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

影像学报告中“结节”“占位”是癌吗?

对于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它是一种初步的印象,确诊还需要依赖病理诊断。“结节”“占位”等描述性词语,既有可能是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恶性病变。并不总是“癌”或“恶性肿瘤”的代名词,更不是最后诊断。

影像学报告中有时出现“血供丰富”的描述,这是癌的表现吗?

外科医生手术中可见到癌灶的周围有很多为它供血的血管,这些血管常扭曲、粗大、畸形,就像蟹足一样。因此,在影像报告中,可见到“该占位病变血供丰富”“病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的描述,这常常是怀疑癌灶的重要依据。

但是,许多良性病变,例如甲状腺腺瘤也会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些描述并不能说明这个病灶就是“癌”。反之,癌症早期,肿瘤的体积较小尚未形成肿瘤血管,B超等影像学检查常不能显示出肿瘤的血供情况。

PET/CT检查在肿瘤诊断中有什么作用?

PET/CT是将PET和CT整合在一台仪器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显像系统,被称作PET-CT系统。患者在检查时。经过快速的全身扫描,可以同时获得CT解剖图像和PET功能代谢图像,2种图像优势互补,在了解生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从而对疾病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PET/CT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寻找肿瘤的原发病灶、明确分期、疗效评估、早期鉴别肿瘤复发、残余病灶和坏死、瘢痕,对肿瘤进行再分期、放疗靶区的勾画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身体有没有癌,用PET/CT-扫就看清楚了”,真是这样吗?

PET/CT结果的判断需要结合病史、影像学表现等综合考虑。虽然PET/CT检查的准确率很高,多>90%,但也会存在假阴性结果(遗漏病变)或假阳性结果(“无中生有”)的可能。

乳腺钼靶检查发现有“钙化灶”,“钙化”与“癌”有关吗?

尽管对乳腺钼靶筛查还有一些争议,但多数专家认为其功不可没,是一项重要的乳腺检查项目。至于检查中发现的钙化,并非恶性肿瘤所独有,也可见于良性病变。在钼靶检查中,钙化灶从形态可分为典型良性钙化、可疑钙化、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不论哪种钙化形式或分布,都需要结合其影像学和其他表现综合判断,最终的确诊还是要依靠病理检查。

推荐访问:化验 癌症 看懂 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sh-renlong.com/zhuantifanwen/diaochabaogao/2075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