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盛茂公文网!

方名切入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06 08:55:07

[摘要] 目的 运用方名切入的方式,使方剂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提升学生听课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方剂学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 研究方剂出处及作者;剖析方名命名缘由及背景;从方名入手举一反三、扩展记忆;对易混方名、集中讲解。 结果 该种方法可在有效的教学实践内,向学生输送更多的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从而有效缓解教学内容枯燥、繁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结论 该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把方名切入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拓教学新思路,值得推广

[关键词] 方名切入;方剂学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1(c)-0060-03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Square Name Cut-in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WANG Hong-yan, GUAN Shu-fen, ZHAO Xu-wei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School,Qiqihar,Heilongjiang Province, 161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ke the content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valid by applying the square name cut-in method and motivat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by themselves thu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Methods The sources and tutors were researched, and the name originals and background of square names were analyzed, and we should draw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and expand the memory from the square name and the confused square names were intensively explained. Results This method can be effectiv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deliver more interest to students" knowledge, so as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dious and lack of class, saves the teaching time, improve students" memory efficiency.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Fang" in the teaching to get good teaching effect, and to develop new teaching ideas,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Square name cut-in; Teaching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Practice; Experience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应用学科之一,该课程以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为主要内容[1],具有内容多、记忆难的特点,既往教学多采用平铺直述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2]。而且近年来某些医院重西医而轻中医,在这种背景下,使方剂教学更是雪上加霜。如何改变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传授给学生,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每位教学工作者的责任。

现行《方剂学》教材多是依照方名→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的编排顺序,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首先触及到方名,所以该研究运用方名切入的方式,不由自主地把学生带入到方剂学习情景中,由浅入深,各个环节衔接自然。使方剂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提升学生听课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方剂学的动力。

1 方名切入法

1.1 分析方名、了解背景

无论在讲解方剂还是在考核中,最先接触的是方名。所以研究方剂出处及作者,剖析方名命名缘由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组方提升学习主动性的必要条件。例如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他是江苏淮安人,著名的医学家。吴鞠通年幼时攻读科举,但是19岁的时候父亲病故了,他就放弃科举之路从医。后来擅长治疗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吴鞠通和张仲景比肩而立,并为我国中医药学史上的两大柱石。所以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称。热邪内陷犯心,先经心包,心包受邪,闭塞不通,心失其职,故有神昏谵语等不安之证。曰:心为君主之宫,心包犹如君主之宫城,代君受邪”,该方善清内陷心包之邪热,使心主能安居其宫,又以牛黄为主药,故名。通过以上讲解使学生既了解到安宫牛黄丸的发明者,又了解到中医的两大派别:伤寒派和温病派。因为在学习《方剂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药学,学生对中药的功效主治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方名切入的时候重点放在通过方名便知其成份上。安宫牛黄丸中的牛可以理解为“牛黄、犀牛角、麝香”这三位药都是君药,都是动物药。前两味药的药名都有牛字,麝香是鹿科动物麝的雄性腺囊的分泌物。安宫牛黄丸中的黄代表黄连、雄黄、黄芩。郁金和冰片芳香辟秽,化浊通窍。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山梔子、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泻火解毒和牛黄、犀角则清解心包热毒之力颇强。

越鞠丸(朱震亨《丹溪心法》)为治疗“六郁”之名方,具行气解郁之效,以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证为主治,但以治疗气郁为主,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该方中川芎一味,《神农本草经》原名为芎窮,别名抚芎,而在《左传》中,川芎名为鞠穷。栀子一味,《神农本草经》名木丹,《名医别录》称作越桃,至《药性论》始称山栀子,《唐本草》又名枝子。朱震亨从“越桃”与“鞠穷”中各摘取一字而名越鞠丸。通过以上讲解告诉学生,一味中药在古医药书籍和现代医学书的名称不一致,要多读经典,积累一定的阅读量,遇到生僻字的时候才能迎刃而解。

1.2 举一反三、扩展记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基础方,以此为基础进行重点剖析,进而讲解相关联方的演绎性,引导学生对于相关方剂的内在联系进行把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辨证立法、据法选方[3]。这种方法首先将部分基础方通过方名切入法向学生讲解清楚,如补血剂中的补血、活血、调经的基本方代表—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中药组成。张秉成曰:“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在此基本方上加桃仁、红花演变为桃红四物汤,其功效演变为养血、活血祛瘀;进一步变换桃红四物汤中的药物,如白芍改为赤芍、熟地改为生地,枳实改为枳壳,并酌桔梗、牛膝,则该方演变为血府逐瘀汤,功效则演变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同时,在授课中突出强调相关联方的演绎性,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和丹皮六味药组成,其中“地黄”就代表熟地黄。然后由此方衍化出的系列方或通过适当加减而变成的类方进行总结延伸、纵横梳理、触类旁通,以扩展记忆。 如补阴剂中的基本方—六味地黄丸,后世很多补肾阴方剂即源于此,故而,在讲授过程中,对于配伍方法及组方特点进行有侧重点的讲解,进而引出相关方剂如: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都气丸等附方,也可引申出补肾阳基础方—肾气丸的衍化历程,从而使得学生学好一个基本方进而一类方的现象,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此种教学方法即可节省课时,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方剂的记忆效率。

1.3 易混方名、集中讲解

在众多的《方剂学》中,有很多方名相似的组方。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难点、重点[4]。这些难点和重点并不都是教学任务中要求教师完成的。有些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考试、授课效果及学生反馈中了解到的。比如:四逆汤、四君子汤、四物汤这些方剂组方药味数量少,方名容易混淆,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它们的配方,配方中的药物决定方剂的功能主治,有中药学基础的学生通过教师对方名剖析讲解,基本能区分出易混淆方名各个方剂的作用。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组方有附子(制)、干姜、甘草(蜜炙),只有三味中药。重点讲解“逆”的含义: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侯。该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并不是有四味中药组成,要重点强调一下,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君子汤由四味中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君子”,古时泛称才德出众之人。张璐云:“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建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张氏医通》)王晋三曰:“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古方选注》)该方为治疗脾胃虚弱的基础方。方中四味药物皆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热不燥,补而不峻,宜而无害,取“君子致中和”之义,故名“四君子汤”。

四物汤是从《金匮要略》胶艾汤化裁而来,为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剂。王晋三曰:“四物汤,物,类也,四者相类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芎归入少阳主升,芍地入阴主降,芎穷郁者达之,当归虚者补之,芍药实者泻之,地黄急着缓之。”(《古方选注》)该方皆补血入肝之品,共四味相类药物配伍,故名“四物汤”。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集中讲解,使学生了解到易混淆方名功效主治皆然不同,四逆汤的方名侧重于功效主治,虽然名为“四逆湯”,可是组方只有三味中药;四君子汤的方名有四味中药组成而且突出“君子”之作用,由此可见,四君子汤不但代表有组方的药物数量而且也有其功效主治的蕴意;四物汤的方名体现药物的数量而且为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剂。在以后的临床及学习中,学生接触到这3个名字类似的方剂时,就会联想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及不同之处。

2 方名切入的意义

方名蕴含丰富的医药文化,作为制方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及道德修养的集中反映,值得深入学习,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方剂了解到我国五千年的中医药特点及魅力[5]。在教学中,由于课时少,方剂多的特点在方名切入时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探求方名的历史,不仅可加深其对所学方剂组成、功用和主治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激发其学习中医药的兴趣,使同学们在课下有主动学习中医药的动力。另外,通过查阅资料备课的工作,巩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缩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3 结语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方名切入法在方剂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医学的理解,激发其学习中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这种教学方法较为形象,且可根据教师的情况酌加历史常识,从而蕴含较大信息量,通过实践发现,该种方法可在有效的教学实践内,向学生输送更多的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从而有效缓解教学内容枯燥、繁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虽然该种教学方法效果甚佳,但并非适用于方剂学中的所有课程教学,如何更好地进行方剂学教学,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 张尹.方剂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新西部 ,2009(14):219.

[3] 姜昭妍,李兴广,李卫红,等.方剂学图文100例形象教学法研究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5,34(6):40-42.

[4] 单丽娟,唐金华,胡浩.基于教材改革为基础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2,35(6):857-862.

[5] 刘莎,张义兵.将医家学术思想融入《方剂学》教学的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0,42(2):67-68.

(收稿日期:2016-10-21)

推荐访问:方剂学 切入 体会 实践 教学中

本文来源:https://www.sh-renlong.com/xindetihui/2115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