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盛茂公文网!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9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22 08:35:0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9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XXX市市XXX镇镇XXX小学2018—9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年级数学(下册) 备课组工作计划 任课教师: xxx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9篇,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9篇

篇一: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XX 市 市 X XX 镇 镇 X XX 小学 2018 —9 2019 学年度 第二学期

 一 年级 数学 (下册)

 备课组 工作 计划

 任课教师:

 xxx

 209 19 年 年 2 2 月 月 8 28 日

 第 1 页,共 3 页

 苏教版

 一 年级 数学( ( 下 册) ) 备课组 计划

 ( 2018 —9 2019 学年度 第二学期 )

 一、指导思想: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继续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一)以教研为中心,提高理论修养。

  以教研为中心,开展研讨,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去,进一步提高课改实施水平,重视对学科课程的研究,继续组织组内教师认真研讨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说明,全面、系统学习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用好教材。

  (二)以教研为扶手,增强教学能力。

  以教研为扶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克服困难,充分挖掘教

 第 2 页,共 3 页

 学资源,将新课改规定的各项课程,特别是创新课程,如数学操作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活动、基础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三)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认真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要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要摆脱目前教师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繁重的工作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真正的出路是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

  三、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教导处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的备课。

  3.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由主备人精心准备,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第 3 页,共 3 页

 5.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四、活动时间:

  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研讨

 五、活动安排:

  1、每位组内成员认真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前通知组内成员调整好课务,听课人员做好听课记录和评议等过程性资料及时上交。

  2、执教片数学教研活动,参加区数学基本功比赛。

  3、积极参加校外的各种培训活动。

  4、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篇二: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本学期学校的工作思路和学科组的工作安排,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四基”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 38 名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对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计算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一共编排了 9 个单元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然后依次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结合计算,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分米和毫米,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直观认识角(包括直角、锐角、钝角)。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并分别计算。

 全册教材编排了二次实践活动,《测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动,利用指南针在校园内测定各个方向的景与物;《了解你的好朋友》是专题型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各种形式的跳。

 以下是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选择现实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现实的学习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便于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和

 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这样的认识,教材特别重视对学习素材的选择。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具体情境来学习数学。例如,选择学校图书馆借书情况的数据,提出加、减计算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研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习三位数加、减计算的主动性,体会数学的存在和作用。再如选择学生能体验到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认识不同的方向,利用方向对物体“认识方向”以及描述经过的路线,发展空间观念。此外还设置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等等。另一方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整册教材还充分注意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同时又注意同一单元例题题材的整体性,用实物、对话、表格和图片等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学习内容。

 2.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面对现实的具体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参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得出的过程,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材注重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学习数学。

 例如,在认数时,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自己的观察、拨算珠和分析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学会数的读写。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自己用学具分一分,感受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有余数的除法并学会计算。在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应用解释”的过程,从与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释中探索出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确定位置”时,引导学生亲历其境,感受观察者所在的位置,确定不同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经过的路线。在认识角时,让学生从对一些物体的观察中抽象出“角”,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巩固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大小。在学习统计时,让

 学生按不同分类标准依次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相应数据的过程,并用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等等。

  本册教材安排的 2 次“实践活动”,特别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并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存在和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了解你身边的朋友”,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通过在实验中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万位,知道计算单位百和千、万之间的关系,掌握三、四位数的组成,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万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空间与图形:

 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4.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六、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六、课时安排

 共计 62 课时,

 各单元课时安排如下:

 1.余数的除法------------- -5 课时

 2.时、分、秒------------------ --8 课时

  3.认识方向------------- -2 课时 测定方向-----------------1 课时

  4.认识万以内的数--------------- -7 课时

 5.分米和毫米--------------- -3 课时

 6.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12 课时

 7.角的初步认识----------------- -2 课时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11 课时

  9.了解你的好朋友------------------- 1 课时

 10.期末复习-------------------10 课时

  (附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1 2.17~2.23 有余数的除法 2 2.24~3.2

 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 3 3.3~3.9

 时、分、秒 4 3.10~3.16 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5 3.17~3.23

 认识万以内的数 6 3.24~3.30 认识万以内的数 7 3.31~4.6

 认识万以内的数 8 4.7~4.13 认识万以内的数 9 4.14~4.20

 分米和毫米 10 4.21~4.27 两、三位的加法和减法 11 4.28~5.4 两、三位的加法和减法 12 5.5~5.11

 两、三位的加法和减法 13 5.12~5.18

 两、三位的加法和减法 14 5.19~5.25 两、三位的加法和减法 15 5.26~6.1 角的初步认识 16 6.2~6.8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了解你的好朋友(1)

 17 6.9~6.15

 期末复习 18 6.16~6.22 期末复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 2、时、分、秒 3、认识方向 4、认识万以内的数 5、分米和毫米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 7、角的初步认识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9、期末复习,以及两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测定方向和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 25 名学生,男生 13 名,女生 12 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 1 时=60 分,1分=60 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具操作,认识 1000 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 1000 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 1000 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 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

 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平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

篇三: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教版】二 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及进度表

 一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 45 名学生,男生 25 名,女生 20 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二 、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 2、时、分、秒 3、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4、认识万以内的数 5、分米和毫米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 7、角的初步认识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了解你的好朋友 、9、期末复习。

 三 、教学目标 :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 1 时=60 分,1 分=60 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具操作,认识 1000 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8、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五、教学措施 :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进度计划 课时 第 1 周 2 月 17 日至 2 月 22 日 一、有余数除法 5 第 2 周 2 月 22 日至 2 月 28 日 二、 时、分、秒 5 第 3 周 3 月 1 日至 3 月 4 日 三、认识方向 5 第 4 周 3 月 7 日至 3 月 11 日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4 第 5 周 3 月 14 日至 3 月 18 日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4 第 6 周 3 月 21 日至 3 月 25 日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3+2

 五、分米和毫米 第 7 周 3 月 28 日至 3 月 31 日 五、分米和毫米 第五单元检测

 7 第 8 周 4 月 6 日至 4 月 8 日 期中复习

 7 第 9 周 4 月 11 日至 4 月 22 日 期中检测

 7 第 10 周 4 月 25 日至 4 月 29 日 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7 第 11 周 5 月 5 日至 5 月 12 日

  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7 第 12 周 5 月 13 日至 5 月 19 日 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7 第 13 周 5 月 20 日至 5 月 26 日

 第六单元检测

  7 第 14 周 5 月 27 日至 6 月 2 日 七、角的初步认识

  7 第 15 周 6 月 3 日至 6 月 11 日

 八、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 第 16 周 6 月 13 日至 6 月 16 日 八、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 第 17 周 6 月 17 日至 6 月 23 日 期末复习 7 第 18 周 6 月 24 日至 6 月 30 日 期末复习 7 第 19 周 7 月 6 日 期末考试

 第 20 周

 第 21 周

 第 22 周

篇四: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省清镇市红枫第六小学:王定萍 第一 课时 :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 课时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体验怎样写更简便及能够用简便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掌握了两个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运用已经学过的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逐步计算。

 难点:将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突破方法:将分开的两个竖式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合并竖式,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

 德育目标:

 法治目标: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情境图,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4+8+5=

 17-8-4=

 17-8-6=

 8+7+3=

 20+17+2=

 61-20-30= 选择其中任意的算式,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用竖式计算 49+36=

 80-13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 1、 教学例 1 出示教材第 1 页例题图,先给她们取个名字吧!小红:折了 19 只。小华:折了 27 只。小芳:折了 26 只。(在图中标注)

 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交流:(1)小红和小兰一共折了多少只?小红和小华呢?小华和小芳呢?

 (2)小红比小华少折多少只?小红和小芳比呢?小华和小芳比呢?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19+27+26= 提问:这道题要我们算什么?有几个加数? 追问:三个数连加,要先算什么,在算什么?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指名叫学生口述,列竖式,并计算,教师板书如下:

 19 46

 +27

 +26 ——

  —— 46 72 教师:现在做完了吗? 提醒:还要把最后算出的得数卸载横式等号的后面。

 教师板书:19+27+26=72(只)

 小结:在刚才的竖式中,先算前两个数相加的和,再用和加第三个加数。

 引导:观察两个竖式,你发现它们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尝试计算:

  1

 9

 +

 2

 7 —————— 4 6

 +

 2

 6 —————— 7 2 两种竖式,最后的结果相同吗?你觉得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指出:这两种竖式算法都是正确的。第二中算法比较简便。

 2、 试一试 出示:90-25-28= 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在用简便写法计算。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

  9

  0

 -

 2

  5

 ——————

  6

  5

 -

  2

  8

 —————— 3 7 集体交流。

 小结:在遇到一般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竖式计算。竖式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 2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

 用简便写法列出的连加或连减的竖式,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把每一步的得数甜在括号里。

 2、 完成教材第 2 页“想想做做”第 2 题。

 选择上面一行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完成第 2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出:跳绳的有 37 人,踢毽子的有 48 人,踢足球的有 14 人。提问:括线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扩线表示一共,是求一共有多少人?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这三个部分合起来,用连加计算。

 4、完成教材第 2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

 读题:上午摘了 38 个,下午摘了 46 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1)一共摘了多少个? (2)上午比下午少摘了多少个? 引导:求一共摘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计算)

 怎样列式?[38+46=84(个)] 解决第(2)小题:你知道从多少个里面运走 60 个?(从一共的里面运走 60 个)追问:要求

 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减法)学生独立列式:84-60=24(个)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尝试归纳,教师小结: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可以有两种写法。一是分开来先用竖式计算出第一步的结果,在用第一步的结果和第三个数相加、减,需要两个竖式才能计算出结果;二是先算出第一步的结果,但第二步的计算可以直接接着往下算,这杨变得更简单了。再算这类题目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是那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就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运算。

 板书设计:

  1、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 19 46

 +27

 +26

  ——

  —— 47 72

 9

  0

 -

 2

  5

  ——————

 6

  5

 -

  2

  8

  —————— 4 7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计算出加减混合的结果,知道哪些算式可以口算,且能口算的要口算。

 2、能够根据信息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

 突破方法:迁移运用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混合运算中,遇到能口算的要口算。

 突破方法:复习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及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明确口算算式中数的特点。

 师生齐准备:口算卡片、学具 德育目标:

 法治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连加、连减算式。

 72--19--25=

  14+57+22=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互动新授 1、教材例 2。

 (1)读题,说一说: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38+42--33=? 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算式?(加减混合运算)

 (2)想一想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你能根据前面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算一算吗? (3)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指名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算出 38+42=80,再用 80-33=47. 追问:你们计算的顺序都是这样的吗?你是怎样写的呢?(指名板演其中一道竖式写法)

 追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再指名板演另一种竖式写法)

 学生齐读两组算式,教师再次板书:

 板书:(1)3

 8

 8

 0

  + 4

 2

 -

 3

 3

  ————

  ————

  8

 0

 4

 7

 (2)

  3

 8

  + 4

 2

  ————

 8

 0

  -

 3

 3

 ————

 4

 7 提问: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些?(学生交流)

 指出: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同样可以用两种竖式进行计算,这里的简便写法和前面学习的简便写法是一样的。

 2、试一试 (1)出示 60-38+40=? 师:你会计算吗? 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

  6

  0

  --3

 8

 ——————

 2

 2 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

 这道算式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口算。

 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板书)

 (2)出示口算卡片 30+40=

  45+20=

 81--30=

 64--4=

 49--6=

 3+74= 26+70=

  53--10=

 97--70=

 82+5= 指名口答,教师予以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 3 页“想想做做”第 1、2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了解正确率。

 2、完成第 3 题 说说,哪一步可以口算。

 指出:在这些算式中,有的第一步可以口算,有的第二步可以口算。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

 3、完成第 4 题。

 (1)读题,提问:求还剩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用减法计算,用原来的减去吃了的。

 指出:从原来的里面去掉吃掉的部分,就是还剩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2)提问:求现在一共有多少棵怎样算?(用加法算)

 追问: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呢? 引导学生回答:把剩下的和又买来的合起来。

 4、完成教材第 4 页第 5 题。

 (1)读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栽杨树 36 棵,松树 28 棵,其中 31 棵是男生栽的。)

 提出问题:求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怎样想? 引导学生口答:就是把两种树合起来。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独立完成,交流算式。

 (2)提问:求女生栽树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说出:一共在了 64 棵,其中男生栽了 31 棵。

 追问:怎样想的呢?指出:从总数里面去掉男生栽的,剩下的就是女生栽的,用减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归纳:这节课学习了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能口算的就口算。

 板书设计:

  2、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1)

 3

 8

 8

 0

  注意点:能口算的就口算

 + 4

 2

 -

 3

 3

 ————

  ————

  8

 0

  4

 7

  (2)

  3

 8

 (3)60-38+40=?

  + 4

 2

 ————

  6

 0

 8

 0

 --

 3

 8

  -

 3

 3

 ——————

  ————

 2

  2

  4

 7

 22+40=62

 第三课时:练习一 课时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计算水平。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接触同样多的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准备。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

 突破方法:在练习中强化本节知识内容。

 教学难点:思考题中的“怎样才能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音带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点,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多多少,进一步讨论、交流。

 师生齐准备:练习纸、口算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教材第 5 页第 1 题。

 比一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又快又稳!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口答。

 学生口算,回答正确的继续往下开,回答错误的重新开始。

 1、出示教材第 5 页第 2 题。

 让学生先算一算,然后交流:你是按照什么顺序算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指名板演,其他人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得数。集体交流另一种竖式的写法,错的订正。

 提问:你的竖式是怎样写的?哪些可以直接口算? 提醒学生:能口算的就口算。

 2、出示教材第 5 页第 3 题。

 (1)提问:算出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是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后,交流:有用一步计算的吗?是哪些情况? 指出:当第一步算出是整十数时,第二步加法可以口算。这样更简便。

 (2)我们来看右图中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有两个 43 和两个 17,43+17=60,结果正好是整十数,第二步可以直接口算。)

 指出:在连加算式中,如果发现两个数相加得整十数时,可以先算,这样更简便。

 3、出示教材第 5 页第 4 题。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怎样想? 学生回答后,提问:算式怎样写?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出:就是把三天拾的个数合起来,用连加算式计算。

 4、出示教材第 5 页思考题:读题,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怎样才能使两车的苹果数同样多? 提示:相同数量的部分先不考虑。

 讨论:28、30 和 22、24,怎样使这四个数变成相等的两部分呢? 出示:(

  )+(

  )=(

  )+(

  )

 你能说出怎样交换两车的苹果数量同样多? 指出只要将 30 和 22 或者将 24 和 28 一组,就可以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科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练习一

 3、4、5、5、6、7

  3+7=10。4+6=10,5+5=10

 将 3、5、7 一组,4、5、6 一组

 拓展:

  30、24 22、24

 第四课时:解决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课时目标:

 在操作过程中,感悟同样多的不同思维角度,探究求同样多的多种解题策略。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求同样多的策略。

 突破方法:

 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学思维,形成对“同样多”的多种理解方法。

 教学难点:将策略用数学思想、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突破访发:

 在操作借助直观的图,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练习,模仿描述,知道“拿走”和“添上”是相差的部分。

 师生齐准备:彩珠、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彩珠,小军和芳芳已经穿好了一些。看,现在,小军穿了 8 个,芳芳穿了 12 个。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二、互动新授 1、下面请大家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

 引导:先摆 8 个代表小军的,教师示范,再摆 12 个代表芳芳的。

 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教材情景图:

 (1)引导学生说出小军穿上 4 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板书:再穿上 4 个。

 (2)把芳芳的彩珠拿走 4 个就和小军的同样多。板书:拿走 4 个。

 (3)拿出芳芳的 2 个给小军。

 2、比较上面的过程,你能说一说吗? 第(1)、(2)种是把相差的部分添上或拿走。第(3)种是从多余的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少的。

 讨论:你知道拿走的一部分是多少吗? 得出:是 4 个的一半,也就是 2 个。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1)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7 页第 1 题 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根据问题,观察比较。

 在图中将第一行的小棒拿几根摆到第二行呢? 学生动手拿一拿。交流结果。

 2、完成第 2 题。

 (1)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一说,然后回答问题。

 引导:能从第二行中拿几个到第一行,使两行同样多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梨比苹果多 7 个,要想分一半给第一行,无法正好分。

 指出:当我们分一半给少的部分时,可能不能正好相等,这是我们就不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2)说一说,你你知道了什么? 生:明明有 29 枚邮票,大力有 9 枚邮票。回答问题。大力比明明少 20 枚,怎样可以使他们同样多呢?引导学生说:大力再拿来 20 枚或明明去掉 20 枚,他们的枚数就相等。

 3、完成第 3 题。

 读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求一共养了多少只鸡,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把公鸡和母鸡的只数加起来。)

 提问:要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一共的鸡的只数中去掉和鸭相同的部分,剩下的就是要卖掉的只数。

 4、完成教材第 4 题。

 (1)指名解答第(1)小题,交流:要求左边比右边多摆了多少盆怎样想?(学生回答)

 教师指出:要从多的数中去掉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求出相差...

篇五: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22- -3 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范文

 一、班级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1、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

  2、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 课),共有课文25 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

 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 个常用字,写会 250 个生字。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集中编排了 1 个识字单元,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着力于激发识字兴趣,指导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教科书安排了 7 个单元的课文,共选编 24 篇课文进行学习。

  四、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 450 个字,会写 250 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的识字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制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五、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2、加强词、句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5、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加到课外阅读量。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写话兴趣的培养,掌握习作的基本要领,初步掌握使用好词好句。

  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2、识字、写字教学

  3、阅读教学

  4、口语交际教学

  5、语文园地的教学

篇六: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1

 教

 时

  一、 内容:

 连加连减 (书 P1—2 例题 1)

 二、 目标:

 1. 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连加, 连减, 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 正确进行 100 以内连加、 连减的计算.

 2.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会连加、 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学数学、 用数学的快乐.

 三、 重点:

 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体会连加、 连减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

 四、 教程 .

  (一)

 复习.

 1、 竖式计算.

  45+17

 80-59 指名板演, 并说用竖式计算加、 减法时注意什么.

 2、 口算.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提问:

 在计算连加、 连减的算式时, 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二)

 揭示课题:

 连加 、 连减

  (三)

 探究新知.

 1、 探究连加.

 (1)

 出示例 1 图, 生说图意.

 师: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 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只纸船)

  生:

 复述图意.

 (2)

 尝试列式.

  师:

 求一共有几只, 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用什么方法? (加法)

 为什么?

 生答、 师板书:

 (1)

 19+27

  46+26

  (2)

 19+27+26 或 27+26+19

  26+19+27 (3)

 尝试竖式计算.

  师:

 这是一道两位数连加的算式, 要先算什么? 19+27 能口算吗?

 竖式该怎么列? 再算什么? 又该怎么计算? (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4)

 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出现第一种, 引导生再想第二种竖式书写方 法, 如果两种都有, 要理解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5)

 比较: 两种算法, 哪种更便捷?

 2、 探究连减.

 (1)

 出示试一试 :

 90 –

 25 –

 28 = 师:

 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计算时, 要先算什么? 用竖式计算时, 算式该怎么写, 自己先试试, 再小组交流.

 (2)

 生尝试计算, 师巡视、 指导。

 (3)

 反馈:

 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四)

 巩固.

 1、 想做第 1 题 .

 生在书上填写, 并说两个竖式连写要注意什么.

 2、 想做第 3 题.

 生观察, 再说图意.

 (1)

 师:

 在图上能知道什么? 根据你看到的, 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

 (2)

 生复述图意, 尝试列式.

 (3)

 反馈:

 谁能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 想做第 4 题.

  生仔细观察, 再说图意.

 (1)

 师: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 求一共摘了 多少个, 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生计算, 师巡视、 指导.

 (2)

 反馈:

 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

 师:

 还剩多少人? 我们用什么方法做? (减法)

 为什么? 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生尝试计算, 师巡视.

 (4)

 反馈:

 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五)

 总结.

 今天, 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谁能说说该怎么计算连加和连减呢?

 (六)

 作业:

 第 2 页第 2 题

 第

  2

  教

  时

  一、 内容:

 不带小括号的加、 减两步运算(书 P3—4 例 2)

 二、 目标:

 1. 掌握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 用竖式会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提高计算能力.

 三、 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四、 教程.

 (一)

 复习.

 1、 板演 .

  26+25+38 =

  70-18-26 =

  指名板演, 要用竖式计算, 用简便方法书写.

 2、 口算:

  生说出口算过程.

 12+8+20 =

 50-30-6 =

  42+8-30 =

 52-12+8 =

  (二)

 学习新知.

 1、 师:

 我们已经会用竖式计算连加、 连减式题. 老师这里有一道题, 看谁会做?

 2、 出示例 3, 生观察、 说图意.

  师:

 你能知道哪些条件? 要求什么问题, 怎么列式呢?

 3、 生列式、 师启发:

 (1)

 这道题有哪些运算? 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

 用竖式怎样计算?

 指名到黑板前试算, 其余在位上计算.

 4、 小结提问:

 (1)

 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

 竖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应注意什么?

 5、 生计算 “试一试” :

  60 –

 38 + 40 = 师:

 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三)

 巩固.

 1. 基本练习.

 2. 想做第 2、 3 题.

 3、 想做第 4 题.

 (1)

 师:

 从图上你知道什么? 求还剩多少棵, 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2)

 生列式计算, 师巡视.

 (3)

 师:

 求一共多少棵, 又该怎样列式计算?

 (4)

 生计算、 师巡视.

 4、 想做第 5 题.

 (1)

 师:

 从图上你知道什么? 求全班共栽树多少棵, 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2)

 生列式计算, 师巡视. . c Om (3)

 师:

 女生栽树多少棵? 又该怎样列式计算?

 (4)

 生计算, 师巡视.

 (四)

 作业:

 想做第 1 题

  第

 3

 教

 时

  一、 内容:

  练习 一 (书 P5)

 二、 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练习, 达到对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 熟练计算.

 2. 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了 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乐趣.

 三、 重点:

  正确、 熟练计算.

 四、 教程.

 (一)

 基础练习.

 1、 口算. (书第 5 页第 1 题)

 2、 出示口算卡片:

 (二人合作:

 一人读算式, 一人作答)

 强调先想什么, 再想什么, 练习过程中, 从中抽出个别题目 , 让生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二)

 提高练习.

 1、 书第 5 页第 2 题.

 (1)

 让生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

 指名板演, 其余在位上练习、 反馈.

 2、 书第 5 页第 3 题 (1)

 生理解题意.

 (2)

 引导生用竖式计算每一条线上三个数的和.

 3、 书第 5 页第 4 题.

 (1)

 生理解表格.

 (2)

 师:

 怎么计算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

 (3)

 生独立计算、 评价.

 (三)

 拓展练习:

  思考题

  读题审题, 理解“尝试---调整” 的策略解决 (四)

 课堂小结.

 (五)

 作业:

 数补第 3 页

 第

  4

  教

  时

 一、 内容: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书 P6--8 例 3)

  二、 目标:

 1. 通过操作让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体

 会数学的乐趣.

 三、 重点:

  掌握增加和减少及移多补少的方法.

 四、 教程:

 (一)

 出示例 3.

  生读题、 审题.

 (二)

 探究新知.

 1、 师:

 谁能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位交流:

 明确:

 芳芳和小军穿的两串彩珠相差 4 个, 在此基础上, 提出“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 的问题.

 2、 生用圆片摆一摆.

 3、 反馈三种摆法:

  (1)

 增加法

 (2)

 减少法

  (3)

 移多补少法 4、 生对三种方法回顾和反思, 整理思考方法.

 (三)

 巩固.

 1、 基础练习.

 (1)

 想做第 1 题, 生读题审题, 根据题中每一问摆小棒, 填空.

 (2)

 反馈、 讨论:

 多多少根, 就增加多少? 减少多少? 就要把多出来的怎样移多补少.

 2、 提高练习.

 (1)

 想做第 2 题.

  生读题审题, 根据题意填空.

 ①反馈、 讨论:

 多多少根, 就增加多少? 减少多少?

 ②比较 (1)

 和(2)

 提问: 这一题中为什么不能把多的再移多补少? 引导生得出:多的双数可以移多补少, 单数不能.

 (2) 想做第 3、 4 题.

  ①生读题审题, 独立思考.

 ②生独立完成, 师巡查.

 ③反馈、 让生说出理由.

 (四)

 作业:

 数补第 4 页.

 第

  5

  教

  时

 一、 内容:

 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书 P8—10 例 4)

 二、 目标:

  1. 通过操作, 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的问题解决方法, 会解答实际问题.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 难点:

 理解比一个数多(少)

 几的数量关系.

 四、 教程.

 (一)

 复习.

 1、 师在黑板上摆 8 个正方形和 5 个三角形. (一对一摆)

 2、 师:

 谁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 生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

 3、 谈话:

 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对一各摆成一排, 三角形摆完了 , 正方形还余 3个, 我们就说正方形比三角形(多 3 个), 或者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少 3 个)。

 (二)

 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 . 生看图, 指名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小英做 11 朵花

 小华比小英多做 3 朵花

  小平比小英少做 3 朵花 (1)

 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 选择板书 )

 ①小华要摆多少个?

 ②小平摆了多少个?

 (2)

 解决问题①.

 ①启发:

 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②生动手摆 , 同位合作, 集体交流。(提醒生注意一对一)

 ③师:

 求小华做多少朵, 该如何列式? 为什么用加法? 第二排圆片可看作哪两

 部分?

 ④归纳:

 通过摆圆片知道:

 求小华做多少朵, 就是求 11 与 3 的和, 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

 解决问题②.

 ①启发:

 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生动手摆 , 同位合作, 集体交流.

 ②反馈提问:

 你知道小平做了多少朵吗? 该如何列式? 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第一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③归纳:

 通过摆圆片知道:

 求小平做了多少朵, 就是求 11 与 3 的差, 所以要用减法计算.

 ④比较 :

 解答上面两个问题, 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集体交流.

 2、 小结:

 (三)

 巩固.

 1、 基础练习:

 想做 第 1 题.

 ① 生读题, 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

 ② 生在书上画再列式.

 ③ 指名回答, 并说这样列式的道理, 集体评议.

 2、 提高练习:

 (1)

 想做第 2、 3 题.

 ①生读题, 独立列式计算.

 ②指名汇报答案.

 ③比较 :

 解决上面两个问题, 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2)

 想做第 4 题.

 3 、 拓展练习:

 想做第 5 题. 生读题审题, 师帮助生审查出多余条件.

 (四)

 全课总结.

 谁能说说, 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

 作业:

 数补第 5 页

  第

  6

  教

  时

  一、 内容:

  练习二 (书 P11)

 二、 目标:

 1. 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2.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能正确列

  式解答.

 3. 能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算法, 提高运算能力.

 三、 重点: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

 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 方法.

 四、 教程:

 (一)

 谈话、 揭示课题.

 我们学习了 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这些内容. (板书课题)

 (二)

 计算练习.

 1、 练习二第 1 题.

 ① 师:

 三道算式里, 每一步都要用竖式计算吗? 哪里可以不用竖式?

 ② 生交流, 师指出:

 在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里, 如果遇到两位数加、 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可以不用竖式笔算, 直接算得数.

 2、 练习二第 2 题.

 (1)

 生观察前两小题, 明确:

 每次加 9, 连加 5 个 9; 每次减 7, 连减

  5 个 7.

 ①生口算得数, 填在□里.

 ②反馈, 师板书.

 (2)

 出示第三小题, 生思考:

 最后 35 是怎样得到的? □里的数要怎样算?

 ①交流:

 怎样算出□里的数? (生明白:

 可以用“从右到左” 倒推的方法算出结果)

 ②生计算、 填写, 后集体校对.

 (三)

 解决问题练习.

 1、 整理思路.

 (1)

 出示问题:

 ①学校运动队有 25 名女生, 男生比女生多 5 人, 男生多少人?

 ②学校运动队有 30 名男生, 女生比男生少 5 人, 女生有多少人? (2)

 生读题, 说出两题的条件和问题.

 (3)

 提问:

 第①题谁的人数多, 谁的人数少? 求男生人数可以怎样想?

 第②题呢?

 (4)

 生列式解答、 交流算法.

 (5)

 师指出:

 这里都是男生多, 女生少, 也就是男生数大, 女生数小. 知

 道小数求大数, 用加法; 知道大数求小数, 用减法.

 2 、 练习二第3 题.

 (1)

 生读题, 说知道哪些条件和问题. (求多少面红旗和多少面绿旗)

 (2)

 提问:

 哪种旗最多, 哪种旗最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3)

 生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

 (4)

 交流、 明确算理:

 求红旗和绿旗算法不同. (红旗多, 黄旗少,

 求红旗要把 30 面和多的 26 面合起来, 用加法; 绿旗少, 黄旗多, 求绿旗要从 30 面里去掉少的 14 面, 用减法 )

 3、 练习二第 4 题.

 (1)

 生读题、 交流:

 小军拍的比小芳少, 他可能拍了多少下, 最多拍

  多少下呢? 小强最少拍了多少下?

 (2)

 反馈, 说出想法.

 (3)

 师讲解:

 小军拍的比小芳少, 就是不满 20 下; 不满 20 下最多是 19 下. 小强拍的比小芳多, 就是超过 20 下; 超过 20 下最少是 21 下.

 4、 练习二第 5 题.

 (1)

 生看题, 说知道的条件.

 (2)

 师:

 根据条件能提出哪些问题? 同位讨论.

 (3)

 生交流, 师板书求和、 求相差数的问题.

 (4)

 归纳:

 用其中的两个条件, 可以提求一共多少人的问题, 还可以

 提谁比谁多几人或少几人, 也就是相差多少人的问题.

 (四)

 总结.

 我们练习了 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你对计算过程有哪些认识? 你对知道比一个数多(少)

 几, 求大的或小的那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又有哪些体会?

 第二单元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

 1

  课

  时 一、 内容:

 认识多边形(书 P12—14 例 1)

 二、 目标:

  1. 通过观察, 认识四边形、 五边形等图形, 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能围出、

 剪出多边形.

  2. 通过观察、 操作等活动, 体会不同图形边数的特点, 发展相应的空间观念.

 三、 重点:

 认识四边形、 五边形等图形.

 四、 教程:

 (一)

 复习:

  1、 出示图形, 问:

 这里有我们学过的图形, 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正方形、

 长方形有几条边? 三角形呢?

 2、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三角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 今天, 我们再来认识其它图形.

 (二)

 探究新知.

 1、 教学例 1.

 (1)

 出示例 1 图.

 (2)

 引导生找图形.

  师:

 你能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 把找的图形描一描.

  交流:

 谁来指一指, 你找的图形, 各有几条边?

 2、 认识多边形.

 (1)

 四边形的认识 ① 师:

 这里有你认识的图形吗? (板书:

 三角形)

 ② 师指四边形:

 像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板书:

 四边形)

 ③ 生找四边形,

 师问:

 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吗? 谁能画一个四边形?

 ④ 小结:

 我们在图中找的和画的这些图形, 虽然形状不一, 大小不同, 但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所以都是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

 ⑤“想做” 第 1 题.

  判断:

 为什么三个图形是四边形, 另一个不是? (只有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才是四边形)

 (2)

 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① 师:

 有四条边的图形叫四边形, 那么后面这两类图形你认为该叫几边形呢?

 ② 交流、 反馈.

  ③ 小结:

 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五边形, 六条边围成的图...

篇七: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苏教版 )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班有学生 XX 人。从学生口算来看,学生差异较大,有些孩子口算很好,有些孩子口算很差,虽然我平时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智力问题,孩子还是跟不上。笔算,孩子都已经掌握了笔算方法,但没有养成笔算习惯,在遇到数很大计算是老爱口算,容易出错。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并能正确解答,而有些孩子读题能力较差 不理解题意而乱写。孩子们综合能力较差,小括号应用不熟练。

 学生对平移距离不太理解,画图能力较差。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质量单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有漏洞。

  (一) 关于除法和混合运算

  1.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有余数除法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体会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关于生活中的大数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3.通过“拨一拨”活动,把数数、读数、写数结合起来

  4.安排一定数量的估一估活动。

  (三)关于万以内加减法

  1.分为两个单元

  “加与减(一)”是基本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加与减(二)”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分散安排的目的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基本计算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分散安排,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有利于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计算的基本要求。

  2.删繁就简,突出基本算理

  3.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

 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 1 分米、1 毫米、1 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

  3.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 1 分米、1 毫米、1 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5.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6.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内容仅供参考

篇八: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新 2018 年苏教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科学 二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已经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比较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还不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也没有科学的思考习惯,不具备科学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等-系列的科学习惯,学生之间也没有形成合作探究的活动形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做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苏教版教材,一共有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

 关心天气,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今天天气怎么样》《天气的影响》《四季的天气》。这一一单元主要引导同学们学习有关天气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了解恶劣天气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介绍一-年四个季节天气的不同特点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里面,不同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季节里面不同的植物和动物。

 第二单元

 天空中的星体,本单元由三课组成,《晒太阳》《看月亮》《数星星》。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这三课在内容上呈现并列的关系,从课题上来看,这三课都是观察天体。这三课的能力训练定位在观察与描述上。第一课《晒太阳》观察描述太阳的光和热,以及太阳- -天的位置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第二课《看月亮》,观察描述月亮的形状变化,以及在一-天中月亮位置的变化。第三课《数星星》则是观察描述星星的明暗大小。

 第三单元

 用力以后,由三课组成,分别是《推和拉》《形状改变了》《动起来停下来》。这一单元是对力认识的启蒙单元,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认识用力的两种主要方式,以及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对于儿童来说,力是不可见的,但可以通过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变化,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

 获得感受,获得经验层面的积累。

 第四单元

 奇妙的光,由三课组成,分别是《明亮与黑暗》《透明与不透明》《玩玻璃纸》。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光。《明亮与黑暗》这一课告诉同学们过强或过暗的光线,对人的眼睛都会产生伤害。

 《透明与不透明》这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透明的物体和不透明的物体,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玩玻璃纸》引导学生明白,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外面的景物颜色会发生变化。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 8 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实践 活动 1-4 第一单元 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 1 1.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会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天气。

 2.会从不同的维度描述今天的天气,知道天气预报中的气象要素。

 重点: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难点:分析天气预报中的气象要素。

 1.设计天气符号 2.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2.天气的影响 1 1.关注天气变化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不同行业的人都要关心天气。

 2.知道恶劣天气会给生产生活带来危害,意识到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可以减少损失。

 3.会制作晴雨花,知道晴雨花可以反映空气湿度。

 重点:天气变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恶劣天气所带来的危害。

 1.制作晴雨花。

 3.四季的天气 1 1.体会四季天气的不同,了解每个季节典型的天气特征。

 2.阅读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了解其中相关气象信息。

 重点:每个季节的典型特征和物候特征现象。

 难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

 1.给四季的动植物排序。

 2.理解二十四节气图。

 5-8 第二单元 天空中的星体 4.晒太阳 1 1.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2.能够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认方向。

 3.愿意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并发现太阳的运动规律。

 重点: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能够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难点:观察并描述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

 1.做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2.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

 5.看月亮 1 1.通过观察月亮以及月相盒模型,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

 2.通过观察月亮位置的变化,知道月亮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

 3.愿意观察月亮,感受月亮形状变化的神奇。

 4.通过阅读人类观察重点:通过画记忆中的月亮,看月相盒中的月亮以及观测实际的月亮,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

 难点:能够观测月亮也和太1.观察月相盒中的“月亮”的形状。

 2.观察一天中月亮位置的变化。

 3.利用伽利略望远镜观察月亮。

 月亮的科学史,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

 阳一样东升西落。

 6.数星星 1 1.观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

 2.知道星星也和太阳、月亮一样是天空中的星体。

 3.能够对“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作出猜想,并与同伴一起探索其中的秘密。

 4.愿意观察星星,对星空感兴趣。

 重点:观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

 难点:探索白天看到星星的秘密。

 1.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

 9-12

 第三单元 用力以后 7.推和拉 1 1.看图交流,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动作。

 2.通过分析开关抽屉等活动,认识到推力和拉力的存在。

 3.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重点:在推和拉的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认识这两种常见的力。

 难点:感受到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1.使用拉力器比比谁的拉力大。

 2.超市购物体会推和拉。

 8.形状改变了 1 1.在对脸部、铁丝、海绵等丰富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在动手做中了解拉、压、弯、扭等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行形变。

 难点:了解拉、压、弯、扭等作用是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基本方法。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探究里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

 9.动起来和停下来 1 1.能借助生活经验,初步建立起力与物体运动状态间的联系。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力可以改变运动的快慢、方向、启动和停止。

 3.感知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就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启动和停止。

 难点:通过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体会用力的不同。

 2.吹乒乓球游戏。

 13—第四单元 奇妙的10.明亮和黑暗 1 1.能够想办法让光进入封闭纸盒中,会用“有光才能看见物重点:认识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1.想办法看清封闭纸盒里的图画。

 2.探究手电筒放置

 16 光 体”表述光的作用。

 2.通过探究手电筒光斑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知道不同的生活场景对于亮和暗的要求不同,学会保护眼睛的办法。

 4.会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读书和学习。

 一。

 难点:学会探究手电筒放置位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并猜想光斑亮度变化的原因。

 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

  11.透明与不透明 1 1.通过观察一些典型的物体,发现光可以透过某些物体或材料,知道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2.通过联系生活,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的作用与运用。

 3.通过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制作的产品,体会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点:会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描述物体或材料的性质。

 难点:认识到透明与透光的异同。

 1.观察玻璃片、毛玻璃片、瓷砖片。(也可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玻璃纸代替)

 2.透过不同透明度的物体看木块。

 3.观察比较两种灯泡的玻璃和灯光。

 12.玩玻璃纸 1 1.通过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实验,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2.能发现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物体,物体的颜色会变化。

 3.通过玩玻璃纸,认识到光与色彩的变化充满了奇妙和趣味。

 重点:探究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难点:理解光透过不同颜色玻璃纸能改变物体原来颜色。

 1.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2.探究透过玻璃纸看狮子“变身”的秘密。

 3.透过不同颜色的透明玻璃纸去看更多的物体。

 17 专项学习 向工程师那样 1 1.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出满足需求的风向标,并向同伴展示。

 2.继续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设计制作和展示分享,体验像工程师那样工作。

 3.通过阅读爱迪生的故事和设计制作风向标,进一步激发发明创造的展望。

 重点:设计并制作风向标。

 难点:找到并解决制作风向标时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1.制作风向标。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 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2.了解自己遇到的天气情况:雨天、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等等。

 3.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4.认识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

 关心天气 呼呼呼,起风了, 哗哗哗,下雨了, 雨停了,云散了, 太阳出来了! 走到户外, 去看天上的云彩; 挽起裤腿, 去溅路边的水花。

 2.引导学生读一读。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讲了下雨之后,孩子们去户外活动的情况。一般说来,孩子们是最关心天气的了,因为天气好了孩子们才能出去玩。那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今天天气怎么样。

 4.板书课题:1.今天天气怎么样 齐读课题。

 二、设计天气符号 1.同学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天气怎么样呢?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啊,看样子大家都关注了今天的天气。除了用语言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们还可以最直观的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预设:

 A、天气晴朗,引导学生:大家看看今天的天气是(晴天),你觉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适合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天气晴朗的时候,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太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大大的太阳呢? B、天气不好,天空中云层很厚,引导...

篇九: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二年级 2017 年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苏教版和二年级⑵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合集

 二年级 2017 年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苏教版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上。

  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和以 1 当 5 的条形统计图,现在主要是教学调查的方法和数据记录整理的方法。

 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个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 5、6 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的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4.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7.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教学进度计划 (一)数据收集整理(3 课时)上学期已完成 (二)表内除法一(10 课时)上学期已完成 1.除法的初步认识(5 课时)

 2.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4 课时)

 整理和复习(1 课时)

  3

 (三)图形的运动(4 课时)3 月 9 日——3 月 13 日 (四)表内除法二(5 课时)3 月 16 日——3 月 24 日 1.用 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2 课时)

 2.解决问题(2 课时)

 3.整理和复习(1 课时)

 (五)混合运算(7 课时)3 月 25 日——4 月 3 日 1.两步式题目(4 课时)

 2.解决问题(2 课时)

 3.整理与复习(1 课时)

 (六)有余数的除法(8 课时)4 月 6 日——4 月 17 日 1.有余数的除法(5 课时)

 2.解决问题(3 课题)

 3.小小设计师(1 课时)

 (七)万以内数的认识(12 课时)4 月 20 日——5 月 15 日 1.1000 以内数的认识(3 课时)

 2.10000 以内数的认识(7 课时)

 3.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 课时)

 (八)克和千克(2 课时)5 月 18 日——5 月 22 日 (九)数学广角(3 课时)5 月 25 日——5 月 26 日 (十)总复习(4 课时)6 月 1 日——6 月 5 日。

  4

 二年级⑵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行成功教育,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校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拉开了差距。特别是通过一个寒期长假,有的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又淡忘了很多。开学来我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等,使自己成绩与别人差了一大截,成了学困生。他们主要困在学习不去努力,对学习没信心,没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有的是差在基本技能及创造性发挥上,还有的是差在计算与理解方面。因此学困生辅导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创造性思维上。

 从作业、卷面分析及平时表现发现本班学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造成他们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遗忘性差,记忆力差,家长不够重视其学习等等综合因素。这部分学生大多有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自卑感强。学困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进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2、作业完成得较差,怕受批评又学会了撒谎,上课发言也不积极。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对待学困生的辅导方面将采取以下方法。

 三、转化目标

  5

 1、教育学生胸怀大志,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扎扎实实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促进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使学生真的掌握过硬的本领,去探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本学期的辅导转化,使本期学困生能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对掌握知识技能起到推动作用。

 四、具体措施 (一)发现闪光点,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教学活动,多鼓励他们,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的字很漂亮”、“你坐得很好,老师喜欢你……”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互信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化,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问他们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困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二)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学困生,理解他们,尊重爱护他们。在课堂上优先对待他们,不要总把目光停留于优等生。要心里时刻装着学困生,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如面对调皮掏蛋的学生时,教师要有涵养,不要急躁冲动,要机智地巧妙化地让问题留到以后再想办法妥善处理。

 (三)教给方法,提高兴趣 学困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从简单的、他们有能力接受的方法去做。例如自我复习一、二、三年级的字词及课文,定时到老师处进行信息反馈,检查复习效果,及时在班里表扬鼓励。亦可求助于成绩好的同学或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

  6

 们的学习兴趣。帮老师做做小事、抄抄写写,帮老师把卡片涂色。叫他们做,亦即从侧面说明老师重视他们,看得起他们,没有遗弃他们。他们的心里总会有小小感激。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吧!”在谈心、交往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过来,可进行有关学习的交谈,用行动去证明你作为老师的是从心里面想他们学好。

 (四)结对帮助,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管理作用,与家长多联系齐抓共管,促其进步。另外,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选择一个学习尖子生和他们结对,进行一对一地帮助,并且做到教师在课后对他们进行辅导。

 (五)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辅导。比如字词、背诵、练习册中的问题,及时处理,让他们消化吸收。

 (六)持之以恒,巩固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相信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只要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推荐访问: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二年级 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

本文来源:https://www.sh-renlong.com/gongzuojihua/1420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