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盛茂公文网!

现代财政制度定义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12 11:50:06

现代财政制度定义8篇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第四章,财政管理体制•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概述•第二节,分税制•第三节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第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财政制度定义8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财政制度定义8篇

篇一: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第二节, 分税制• 第三节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 定义(p50)

 :• 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 其依据是政府职能鉴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广义的定义包括:

 预算管理体制• 广义的定义包括:

 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 、 行政、 事业等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 。• 狭义定义只包括预算管理体制。

 本章重点是讲预算管理体制。税收

 • 预算管理体制责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 并规定收支划分的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由于国家预算集中了国家的主要财力, 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 其基本内容包括(p51):

 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权责划分、 收支划分、 转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

 二、 多级财政的的合理性• 主要原因是:

 公共产品受益范围 。• 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又有区域性, 按照受益范围的不同, 可以分为“ 全国性公共产品” 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

 某些公共产品(如国防、太空探险、 最高法院等)的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而另外些公共产品(如城市的消防队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如城市的消防队、 治安警察和路灯等)的受益范围则限于较小的区域。

 大多数公共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受益区域, 属于不同范围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 分享公共产品的社会成员就要受到特定的地理和行政区域的限制, 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享有者通常仅限于该地区居民的范围之内。治安警

 1.“菜单” 理论• 施蒂格勒在1957年发表的《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 一文中, 对于为什么需要地方政府这一基本问题给出了一个公理性的解释。

 在他看来, 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主要有两个理由:

 一是与中央政府比较, 地方政府更接个理由是与中央政府比较, 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众。

 其暗含的意思是, 与中央政府比较, 地方政府更加了解它所管辖的选民对公共品需求的数量与质量, 大量的地方性公共品由地方政府分散提供要比由中央政府集中提供更为有效。

 • 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 或者说, 不同的地方应有权自己选择公共品或服务的种类与数量。

 按照施蒂格勒的上述两个原则或理由,• 可以引申出以下结论:

 为了 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决策应该在最低行政水平的政府部门进行。

 换言之, 凡是低一级政水平的政府部门进行。

 换言之, 凡是低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原则上就不应交给中央政府, 或者说, 中央政府应只处理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处理的事务, 上一级地方政府只处理下一级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处理的事务, 政府只处理市场不能有效处理的事务。级

 2、 “多级财政原则” 理论• 穆斯格雷夫认为, 财政机制一般是在各级政府和辖区单位上运行的。

 一国财政结构的安排主要是受该国的政治历史条件, 同时也受其经济条件的约束。

 “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看果仅从经济角度来看, 哪一种现存的财政结构是合意的呢?我们将依次考察财政的三个职能:

 配置、 分配和稳定” 。哪种现存的财

 • 就配置职能而言, 公共品的提供究竟应该建立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分权基础上,如果是后者, 那么应建立什么样的财政体制才能最有效地提供公共品。

 穆斯格雷夫在系统地分析了制约公共品提供效率的若干因素(如受益地区、 最佳的财政社会、 最佳社会规模、 最佳劳务水平等)后, 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公共品应通过多级政府体制来加以提供, 全国性公共品由中央级供应, 地方性公共品应在分权的基础上供应, “效率模式的设置要求, 必须有在规模与地区范围上都不同的多级财政单位。

 其中有些必须是全国性的(如国防设施), 而另一些则必须完全地方性(如路灯的提供)”。

 • 就分配职能而言, 个人之间以及辖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是由中央政府还是由地方政府来实施分配政策更为有效。

 在辖区间存在自由流动性的条件下, 对于旨在调整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的政策来说,就必须在中央水平上行使, 分权化会降低执行再分配政策效力。

 例如, 各地方政府若通过对本地区进行收入再分配, 来提供对低收入者的养老金、失业救济住房补贴等社会保障支出失业救济、 住房补贴等社会保障支出, 那些低收入者较多地区的支出负担必然重于低收入者较少的地区。

 低收入者较多地区要么提高本地区税负水平来满足社会保障支出需要, 要么降低本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结果都会导致人口和资源不利于低收入地区的流动。

 这显然是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目标相悖的, 也是社会效率的损失。那些低收

 • 稳定职能的行使也类似于分配职能, 用分权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稳定的目 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国家里, 各地区之间作为完全“开放” 的经济实体而存在于全国的市上拥有自的场上, 拥有自 由的要素和市场流动性。因此, 在全国范围内, 各地区将在经济活动、 通货膨胀与失业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分权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会因地区性经济的开放性而减弱, 稳定职能应该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素市流性

 3、 “俱乐部” 理论• 布坎南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经济学的“俱乐部” 理论》 一文中, 把社区• 比作俱乐部, 然后研究在面临外在因素的条件下任何一个俱乐部(即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人们的一个自愿协会)如何确定其最优成员数, 这就是俱乐部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方面, 从公共品生产的成本费用的分摊来看, 随着某一个社区(俱乐部)接纳新的成员个社区(俱乐部)接纳新的成员, 现有的社区(俱乐部)成员原来所承担的公共品生产的成本费用就由更多的成员来分摊, 从而会相对降低其税收负担; 另一方面,从公共品的消费或利益分享来看, 随着新的社区(俱乐部)接纳新的成员的加入, 会产生新的外部不经济, 即会使社区(俱乐部)更加拥挤, 从而公共设施更加紧张,若不相应地增加公共品的供应量, 现有的社区(俱乐部)成员原来对公共品消费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能维持。现有的社区(俱乐部)成

 • 于是, 一个社区(俱乐部)的最佳规模, 就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边际拥挤成本, 即每增加一个新成员带来的以货币计算的额外拥挤的成本), 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员分担运转成本所带来的边际节约这一点上。

 布坎南的这一理论被后节约这点上。

 布坎南的这来的一些经济学家用于解释最优的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形成问题。理论被后

 4、 “以足投票” 理论• 蒂布特在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 在回答人们为什么会聚集在一个地方政府周围以及要求这个地方政府为大家提供最大的福利这一基本问题时, 提出了 “以足投票”理论。

 他认为, 人们之所以愿意聚集在某一个地方政府的周围, 是由于他们想在全国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所征收的税收之间的一种精确的组合, 以便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极大化, 当他们在某地发现这种组合符合自己的效用极大化目标时, 他们便会在这一区域居住下来, 从事工作, 维护当地地方政府的管辖。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以足投票” 。

 5、 其他因素• 1)

 .政权的组织结构形式。

 即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 这直接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权限和财政收支的划分。

 一般来说, 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里, 地方政府的财权、 财力要比单一制的国家多。

 而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里, 中央府财权财力央政府的财权、 财力相对较大。• 2)

 .各级政府的职权范围的确定。

 即所谓事权的划分。

 如果中央政府承担事务比较多, 职权范围较大, 必然会要求财权和财力的分配有较高的集中度。

 如果地方政府承担的事务较多, 就需要有更多的地方财力和更加灵活的财政管理权限, 财政关系的分权程度就会较高。较大

 • 3)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地说, 发达国家经济力量雄厚、 市场机制成熟、 国内的地区差异较小, 有条件实行较高程度的财政分权。

 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脆弱, 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更为重要;发展中国家为了 利用外国资金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政府通常有较多的外债, 中央财政往往承担着较重的偿债负担;发展中国家通常把税收政担着较重的偿债负担;发展中国家通常把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作为贯彻其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 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需要中央政府有较大的力量来促进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因此, 发展中国家财政的集权程度通常较高。

 • 4)

 .国内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有些国家处于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中, 如面临重大的社会变革、 面临战争威胁等情况, 为了 保持必要的社会的稳定、 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需要实行集中度较高的财政体制。

 这也是我国初期高第一章财政管理体制概述度集中财政体制形成的原因之一。5)

 国家地域面积的大小• 5)

 .国家地域面积的大小。

 地域面积较大的国家, 通常需要有较多级次的政权机构, 为了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也必须把较多的事务交给地方政府去做, 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内容会比较复杂, 财政的分权程度会较高。

 而地域面积较小的国家则相反。地域面积较大的国

 三、 简要归纳• 1.财政体制是一项基本的财政制度。• 2.财政体制这一基本财政制度所规范的行为主体是各级政府, 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 3.财政体制所调节与规范的内容是政府间的财权财力分配关系力分配关系。• 4.决定财政体制建立与改革调整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

 除了 政体、 国体以及历史等因素决定或影响一国的财政结构安排以外, 从经济角度看, 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条件下政府的三个主要职能, 即配置、 分配和稳定职能, 是在较集权的水平上行使更为有效、 还是在较分权的水平上行使更为有效, 是分析和评价现有的财政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分税制• 一、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1)

 建国初:

 统收统支;• ( 2)

 1953 1978年• ( 2)

 1953-1978年:

 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 3)

 1980-1993年:

 划分收支、 分级包干。• (4)

 1994年:

 分税制。统一领导分级管

 二、 分级(分税)

 预算体制的内涵(分级、 法治、 自治)• 1、 一级政权, 一级预算主体, 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 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权范围, 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3、 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 预算调节制度, 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 5、 各国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 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教材53:

 分税、 分权、 分征、 分管。

 三、 我国分税制• 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 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 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 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 分设中央中央税收方税收体系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 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 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 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分设中央

 3.1、 事权划分3.1.1、 现行体制支出责任和事权划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防和武警外交中央行政和公检法中央行政和公检法中央企业投资中央统管基建地质勘探中央负责的文教科卫国债还本付息地方性政和公检法地方企业投资地方统管基建地方统管基建地方文教科卫城市维护建设民兵事业其他

 3.12、 事权划分的原则 ( 支出划分原则p52)• 一般而言,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市场基础原则。

 即首先要以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为基础, 消除政府的“越位” 和“缺位” 现象, 并相应界定清楚财政供应的范围。• (2)范围原则。

 即按政府管辖的范围来确定事权的归属, 属于全国(全社会)范围共同事务的事权, 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局部)范围的事务由地方政府承担。方(局部)范围的事务由地方政府承担• (3)效率原则。

 凡是由地方政府处理, 其行政效率更高的事务归地方;由中央政府处理, 其行政效率更高的事务归中央。• (4)分级管理原则。

 即需由中央决策, 且只有中央能承担的事务, 由中央管理;需中央决策, 地方有能力承担的事务, 由中央授权地方管理;地方能决策并有能力承担的事务, 由地方管理。• (5)法律规范原则。

 即事权划分和调整, 都应经过法律程序,保持相对稳定。

 3.13、 现行分税制在事权划分上的问题1)

 .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

 即事权归属太笼统, 不详细, 没有做到细化,具体执行起来有些事不知该由谁去办。

 一是一些本应完全由中央承担的支出责任, 却被推给了地方。

 如地方驻军补贴、 三峡移民等。

 在分税制支出划分中, 军费是由中央承担的, 地方驻军的补贴理应归中央支出, 但事实上中央推给了地方。

 三峡移民费用也同样是这样。

 二是一些完全应由中央承担的支出, 却让地方政府承担了一部分。

 如外交事务是中央的事权, 但目前外国领导人到我国某些地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区访问, 当地政府往往需要承担一部分接待费。

 还有一些中央财政负担的支出, 随着物价上涨等因素, 原来核定的经费出现缺口, 于是有些增加的部分实际上...

篇二: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19 年第 3 期·财政税收·[收稿日期] 2018 -10 -23[作者简介] 张强,男,1988 年 7 月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财政部机关服务局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项目编号:16ZDA066)。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之路———基于 70 年财政制度变迁的比较与综合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iscal System:Based on Comparisonand Comprehensive of the Changes of Fiscal System in the Past 70 Years张 强ZHANG Qiang[摘 要] 财政模式决定财政制度,1949 年以来我国财政模式历经五次转型,与之相应产生了五种财政制度。在对 70 年财政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笔者从目的、作用时间、建设标准、历史来源四个维度对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做出了界定,并对生产建设型财政制度、分灶吃饭型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制度与现代财政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财政制度要与资源配置方式相适应,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客观规律,以客观规律及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匹配的财政制度特征为建设方向,提出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总体架构,并从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改革、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三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关键词] 财政制度 现代财政制度 比较财政 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阶段[中图分类号] F81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1549 (2019)03 -0011 -12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at the fiscal mode determines the fiscal system,China’s fiscalmode has undergone five transformations,which established five fiscal systems respectively since the founding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fiscal system,this paper clearl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dern fiscal system from fourlevels:the purpose,function period,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historical source. In addition,it analyzes theproduction-construction oriented fiscal system,the fee-oriented fiscal system,the public fiscal system and themodern fiscal system by employing a comparative method,and clarifi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It reveals the objective laws that the fiscal system should correspond to the resource allocationmethod,and mat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into the phaseof high-quality increase,it induces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a modern fiscal system. Taking the abov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s the direction,it proposes that the speeding up of the modern fiscal system constructionshould follow general principles such as the top-level design in combination with pilot exploration,advancingwith the times,overall consideration,emancipation of the minds. In the end,it raises specific measures for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iscal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promotion of the budget managementsystem reform,improvement of the tax system reform and adjustmen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Key words:Fiscal system Modern fiscal system Comparative finance Resources allocation methods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1 1DOI:10.19681/j.cnki.jcufe.2019.03.002

 ·财政税收· 2019 年第 3 期一、引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以下简称 《决定》),围绕财税改革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要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要加快现代财政制度构建,因此如何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成为理论界、实务界竞相探讨的重要问题。在财政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每一次的变革都给予财政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以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渐进式改革为中国经济改革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其改革路径必然是在吸收原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以符合当下改革的要求,财政制度的改革亦是如此。因此,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的时间节点,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历次财政制度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对不同阶段的财政制度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评估,以期探求财政制度演变的历史客观规律[2] ,相信这不仅会为加快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可以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避免往日的教训,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降低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为此,笔者在界定现代财政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对 70 年以来的财政制度进行纵向比较,总结各时期财政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揭示我国财政制度演变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为线索对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提出建议。二、70 年财政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财政模式 ① 决定财政制度 ② ,现实中有什么样的财政模式,就需要有什么样的财政制度与之相适应。70 年以来,围绕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财政模式历经五次转型[3] ,与之相对应的就产生了五种财政制度。1949—1952 年的过渡型财政制度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重塑社会经济秩序,抚平战争创伤,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国家关注的重点由解放战争向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转移。过渡型财政制度是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恢复与发展经济建设的一种财政制度。1953—1978 年生产建设型财政制度。当时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为此,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聚焦于国家经济建设上。生产建设型财政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主要为了满足生产建设需要的一种财政制度。1979—1993 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分灶吃饭型财政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实现释放经济活力,调动发挥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自主权与积极性的经济发展目标,生产建设型财政制度下的“大锅饭”财政开始转型, “分灶吃饭”型财政应运而生,这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从计划经济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过渡的一种财政制度。1994—2013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财政的重心也从以往的生产建设领域转移到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公共财政制度逐步确立,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公共需要的一种财政制度。2013 至今国家治理视阈下的现代财政制度。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全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做出了理论层面的重大创新[4]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换经济治理思路,转变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使财政再一次转型成为必然,现代财政制度由此产生。三、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关于现代财政制度,理论界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5] 。根据 《决定》的相关表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目标或根本方向,其当下的改革目标实际上落脚于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因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就是强大而坚实的国家财政,要管理强大而坚实的财政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科学有效的财2 1①②③财政模式是指财政运作的基本方式,它体现特定经济发展阶段财政的基本特征,规定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制约财政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诸环节的关系。财政制度是指其所对应的财政模式在上层建筑层面上体现的形式,以各种关于财政运作的法律、法规、文件、通知、规定等形式表现出来。过渡型财政制度 (1949—1952 年)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后文为了研究的便利,将其合并至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制度中。

 2019 年第 3 期·财政税收·税体制 ① ,而科学有效的财税体制又体现于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所以,这一逻辑关系可以归纳为:建立→  现代财政制度 →  形成科学有效的财税体制 形成→  强大而坚实的财政管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 。由此,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目的得到进一步明确,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解现代财政制度的难点在于现代与财政之间关系的阐析上。一方面,现代财政制度中的 “现代”二字应置于现代化过程的语境中去理解和诠释,所谓现代化过程是指经济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整体变迁,再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整体变迁并向更高经济社会形态不断变迁和发展的过程。纵观世界范围,已然发生的整个现代化过程大体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整体变迁的过程,这一变迁被称为第一次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第二次现代化。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2016 年发布的 《2013 年中国现代化指数》[7] ,利用 10 个指标对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行评价,2013 年已经达到标准的指标为 8 个 ② ,未达到标准的为 2 个 ③ 。以 2000—2013 年年均增长率为依据,中国完成第一次现代化时间在 2015 年左右,与发达国家 1960 年的平均发展水平相一致。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已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并开始迈向第二次现代化。因此,对于现代财政制度中 “现代”二字的把握要从实现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并向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形态整体变迁的过程这个角度来理解与诠释,即现代财政制度所发挥作用的时间段应该与我国第二次现代化建设的时间相匹配。另一方面,在现代与财政之间关系的把握上,将现代与财政对接形成现代财政这个概念,其目的在于与以往财政制度有所区别,要以 “现代”二字作为衡量制度形态的标尺,即当下所形成的财政制度是否符合 “现代”这样一个标准。当把 “现代”这样一个标准放置到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背景下的时候,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就是要与当下资源配置的方式相适应,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当然,在把握现代财政制度与以往财政制度区别的基础上,更应该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纵观中国财政 70 年的历程,财政制度的变迁所遵循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路径[8] 。从理论层面来看,演进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制度核心上是一套 “信息处理”机制,人类知识与信息同整个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相比较而言是十分有限的,社会经济系统会对每个信息进行整理和储存,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信息知识存量,因此从知识存量积累性的发展来看,制度变迁的方式只能是“渐进型”的而非 “激进型”的,其在时间与空间上为经济社会提供了一个化解和消化制度变迁所带来风险与成本的缓冲区,在修正原有制度粗陋之处,保留可取之处并使之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使新制度发展成型,进而实现新、旧制度的革新。我国财政制度变迁的模式遵循的是一种 “渐进式”的变迁模式,财政制度的成功转型为 “渐进式”制度变迁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脚注。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财政制度的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转型有其独特的客观因素、制度环境与历史条件。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变迁过程中采用的就是一条 “渐进式”路径,因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是一条宽广的 “制度鸿沟”,无论在决策机制、动力机制、信息机制方面二者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在两种经济制度下所面临的行为方式、价值态度均呈现出巨大差异,经济制度转轨速度越快,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就越大,如果该冲击的强度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将难以估量。→  所以我国选择了一条由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为主、→  市场调节为辅 有计划的商品经 →  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 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渐进式改革路径,使我国经济实现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度增长,塑造了中国经济奇迹,而财政制度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路径亦呈现为渐进式的。基于财政制度改革方式的分析,现代财政制度的历史来源必然是脱胎于以往财政制度,3 1①②③本文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其主要是指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在本文中所表达的含义为:财税体制是财政制度的重要体现。8 个指标:城市人口比例、医生比例、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农业增加值比例和服务业增加值比例。2 个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和农业劳动力比例。

 ·财政税收· 2019 年第 3 期是对以往财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四、财政制度的比较与综合对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探寻财政制度变迁的客观规律,对于推进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基于前文分析,财政制度的区别与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参见表 1)。表 1财政制度比较表时间节点 194...

篇三: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甘肃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刘 金 玲

 讲授提纲:一、 “三中全会”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点我二、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不足三、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重点税体制存在的

 一、 “三中全会”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点

 亮点一:

 大大提升了 财政的定位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财政相对接,赋予了 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的战略定位。财税体制改革要定位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是指通过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为财政收入的筹集和财政支出提供预算约束;通过合理的税种选择和税率设计建立科学合通过合理的税种选择和税率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制, 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税制结构; 通过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合理划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从而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发生的理财活动, 属于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公共分配。是与市——张馨——贾康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共性连接资料\财政资金应该花在哪里.ppt非盈利性法制性透明高效

 亮点三:

 预算审批以支出和政策为重点税收不再是任务, 而是预期。年度预算执行不平衡可能成为常态年度预算执行不平衡可能成为常态。

 亮点四:税负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部分明确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原则“稳定税负” 是新提法, 区别于过去所说的“结构性减税” 。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法定与稳定

 亮点五: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连接资料\财力与事权.ppt基于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不适应的问题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划分支出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划分支出责任是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基础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是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重要前提

 二、 我国现行财税、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不足

 (一)

 我国财税制度的法制化程度低立法级别明显偏低某些财税法律欠缺某些财税法律欠缺有些法规亟需修订 连接资料\3ppt.ppt

 (二)

 预算管理制度存在弊端1.政府预算体系不完整2.政府预算的透明度不够 连接资料\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考量和提升.doc

 (二)

 预算管理制度存在弊端3.政府预算控制方式不合理• 提问:以平衡状态、 赤字规模作为预算审核以平衡状态、 赤字规模作为预算审核的重点会带来哪些负面效应?4.政府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5.政府预算约束软化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1. 税制结构模式不合理。

 间接税比例偏高, 直接税比重偏低• 提问:• 提问: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带来哪些负面效应?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2. 公平分配、 优化结构的税种体系不健全•公平分配收入•公平分配:

 收入、 财富、 消费3. 缺乏支撑地方政府运转的主体税种财富消费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4. 某些税种的制度设计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 房产税• 房产税• 资源税• 消费税5. 税收优惠管理混乱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1.政府间事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缺乏合理界定 连接资料\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doc对政府职能未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对政府职能未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重新界定, 政府和市场的职责不清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界定过于粗略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连接资料\2.ppt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2.财权和财力划分不够科学、 合理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制定权过于集中集中某些税种的划分不合理地方政府税收体系不健全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3.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分税制只是在中央和省级两个层次上实行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还没有上实行, 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还没有纳入分税制体系。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实际上是五花八门、 复杂易变、 讨价还价色彩浓厚的分成制与包干制。

 (四)

 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弊端1. 转移支付的缺乏可靠依据2.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 有些转移支付方式与转移支付目标背道而驰 连接资料\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方式.ppt 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3.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4.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 资金分散、 使用效益低下 连接资料\央地财权新调整 下放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doc

 三、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重点革的内容与重点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1.实行全口径预算。

 政府的全部收入、支出和资产、 负债纳入预算, 接受民众监督。众监督。一般预算(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2.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 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更多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 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3.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债务风险指标预警体系建立债务风险指标预警体系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 实施动态管理严格控制融资规模, 建立健全项目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建设项目的监管制度,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4. 切实推进预算公开推进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进程拓宽预算公开的范围拓宽预算公开的范围完善预算公开形式广州预算公开连接资料\用透明预算告诉纳税人钱去哪儿了. doc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1.推进税制改革的方向 根据“五位一体” 总布局、 总要求, 在保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 调节分配、 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职能作用, 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 社会公平、 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更大程度、 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2.推进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高依法治税的水平优化税制结构优化税制结构强化税收调节功能稳定宏观税负• 提问:如何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1)

 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 扩围改革• 扩围改革• 税率(2)

 推进消费税的改革• 征税范围• 税率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3)

 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 征管模式——由分项课征模式到综合征管模式——由分项课征模式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课征模式• 费用扣除——考虑赡养人口、 医疗费等因素• 调整税率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4)

 推进房产税改革• 征税范围• 征税环节• 计税依据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5)

 加快资源税改革(6)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6)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7)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不出台新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 以事权划分为基础2.以事权划分为基础, 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范围•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 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共同事权• 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明确划分中央和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3.调整完善中央和地方支付间的收入划分4 减少财政管理层级4.减少财政管理层级, 建立三级财政建立三级财政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5.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转移支付的比例• 整合、 减少、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降低其比重• 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

 请批评指正!祝大家学习愉快!祝大家学习愉快!

篇四: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onomic

 Vision

 1912014. 3经济视野一、我国财政制度现状(一)“营改增”全面推开(一)“营改增”全面推开2012年1月,“营改增”从上海开始试点,到今年8月1日“双扩围”至全国,新老税制平稳过渡,改革初见成效。数据显示,8月至10月这3个月共减税432.17亿元。今年前10个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共减税939.65亿元,预计全年减税超1200亿元。而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也将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二)支出重点倾向民生(二)支出重点倾向民生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得到优化,其重点是加强民生事业的投入,以此增强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托底”功能。据统计,今年前3个季度,我国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较上年增长20.7%、14.6%和12.1%。前11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146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2亿元,增长9.3% 。(三)预算管理更加透明(三)预算管理更加透明2013年9月,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新修订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正式发布,管理对象包括所有中央国家机关,同时对会议分类和标准、流程设置等逐级细化,力求有效压缩费用。(四)收支规模不断增加(四)收支规模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财政收入绝对规模小于主要发达国家,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财力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二、我国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职责不清晰(一)政府职责不清晰任何财政体制,只有建立在一个合理的政府职能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正常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国政府职责不清晰最集中的体现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越位”与“缺失”并存。主要表现在:政府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物,使政府财政的支出供给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这既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于发展,也给各级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比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等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企业预算软约束和财政预算软约束状况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二)政府职能划分和支出范围不明确(二)政府职能划分和支出范围不明确一是事权划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政府职责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政府职责和支出责任相互推卸的现象。二是两级或多级政府间的共同事物,在费用确认、调整和分担标准方面缺乏具体细则,随意性大,变动频繁。三是对地方具有“效益外溢”的服务项目,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定认定程序和费用分担机制。四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职权调整的随意性和多变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三)地方税务体系不健全(三)地方税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地方税体系的改革建设严重滞后,税种划分不统一。二是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缺乏主体税种和具体稳定增长潜力的税种。三是地方税税收征管办法严重滞后,不适合现代税收征管,同时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三、我国现代财政制度问题对策(一)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 度制 度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及其三者的有机衔接、相互制衡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当前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一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将审核预算的重点有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另一方面是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二)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现阶段,深化税制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节社会财富分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坚持税费联动,有增有减,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既要考虑保障国家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适当集中财力,也要充分考虑有关方面特别是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三是有利于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四五是加快税收立法步伐,推进依法治税。(三)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三)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基础。只有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才能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财政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一)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二)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结语财政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深化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不可避免的需要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后盾。要制定一套上下级政府都认可的规则,以更开明的气魄,加强上下级的沟通,使下级政府在财政体制管理中也有发言权。要扩大民主理财,“还权于民”,从法律上保证广大纳税人对政府行为和权利运用的监督。加强公共权利之间的制衡,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以此促进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参考文献[1]张恒龙,陈宪.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与财政均等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7.[2]陈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财政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张通.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王才伟(1991-),男,湖北荆州人,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论述现代财政制度王才伟1

 刘云龙21.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081【摘

 要】我国的财政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的包干制,再到“分税制”的沿革历程。其中,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制度建设的里程碑,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后的调整、完善和稳健运行,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政府财力增强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双赢目标,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对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对外开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现行的财政制度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论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并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关键词】财政制度

 现状

 对策

 论述现代财政制度论述现代财政制度作者:王才伟, 刘云龙作者单位:王才伟(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刘云龙(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081)刊名:经济视野英文刊名:Economic Visio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王才伟.刘云龙 论述现代财政制度[期刊论文]-经济视野 2014(5)2014(5)

篇五: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章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财政法规制度财政法规制度财政法规制度(考点)(考点)

 第一节预算法律制度我国的预算法律制度由《预算法》 、《预算法实施条例》 以及国家预算《预算法实施条例》 以及国家预算管理的其他法规制度构成。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计划。

 • 国家预算原则: 公开性、 可靠性、完整性、 统一性和年度性。• 国家预算的职能:• 分配、 调控和监督• 国家预算的作用• 财力保证作用、 调节制约作用、 反映监督作用

 • 国家预算的级次结构的根据是:• 国家政权结构、 行政区域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要求。•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我国国家预算共分为五级, 包括:• 中央预算• 中央预算• 省级预算预算• 地市级预算• 县市级预算• 乡 镇级预算。

 • 注意:• 对于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 镇, 经省、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确定, 可以暂不设立预算预算。•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 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 但是不作为一级预算。

 • 国家预算的构成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各级总预算各级总预算部门预算、 单位预算。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中央预算指中央政府预算, 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

 的预算组成。• 中央预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

 地方预算由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

 的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包括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

 总预算是指政府的财政汇总预算。• 各级政府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 各级政府总预算由财政部门负责编制;• 注意:• 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 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

 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

 部门单位预算是指部门、 单位的收支预算。• 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 应当纳入本部门预算。• 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部门单位预算是总预算的基础, 由各预算部门单位编制。

 •部门预算改革• 1. 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位。• 2. 国家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实现了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编制到使用相关资金的部门金统一编制到使用相关资金的部门• 3. ” 部门” 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为预算部门。

 • 部门预算是一项综合预算• 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 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 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 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 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 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收支计划;• 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 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

 •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

 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

 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 2.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

 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

 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本级政府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 3. 乡 、 民族乡 、 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涵盖了人大的所有权限)• (1)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及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

 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2)

 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 (3)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4)

 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 (5)

 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 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的预算管理职权• 1.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负责• (1)

 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2)

 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准• (3)

 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4)

 撤销国务院、 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关于预算、 决算的行政法规、 决定和命令;决算

 • 2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负责• (1)

 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2)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3)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4)

 撤销本级政府、 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各级政府的职权• 1.国务院负责• 编制中央预算、 决算草案;• 向全国人大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将省、 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 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决定中央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编制中央预算调整方案;• 监督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预算执行;• 改变或者撤销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关于预算、 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命令;•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决定备费

 •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负责• 编制本级预算、 决算草案;• 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 改变或者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 命令;• 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3.乡 、 民族乡 、 镇政府负责编制本级预算、 决算草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算备费的动用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本级预算的执行情况。

 • 各级财政部门的职权• 1.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 具体编制中央预算、 决算草案;• 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具体编制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 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

 • 2.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 具体编制本级预算、 决算草案;• 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 各部门、 各单位的职权• 1.各部门负责• 编制本部门预算、 决算草案;• 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 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情况• 2.各单位负责• 编制本单位预算、 决算草案;• 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 安排预算支出;• 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 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预算收入• 预算收入:• 中央预算收入• 地方预算收入• 中央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

 • 预算收入形式• 1 .税收收入• 是国家预算收入的最主要部分。• 2.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如依法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投资产生的股息国有资产的有偿转让息、 国有资产的有偿转让、 出让收益。• 3.专项收入• 如铁道专项收入、 征收排污费收入、 电力建设基金收入等。• 4.其他收入• 包括规费收入、 罚没收入等。出让收益

 • 预算支出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 中央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央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 地方预算支出包括地方本级支出和地方按照规定上解中央的支出。

 • 注意:• 1.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 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 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规定,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 2.上级政府不得在预算之外调用下级政府预算的资金。• 3.下级政府不得挤占或者截留属于上级政府预算的资金。

 • 预算支出形式• 1 .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 科学、 文化、 卫生、 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展支出;• 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 6.其他支出。

 • 预算组织程序• 包括预算的编制、 审批、 执行和调整。整。

 • 预算的编制• 国务院应当及时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预算草案的指示。• 编制预算草案的具体事项,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部署。• 我国国家预算年度采取的是公历年制。

 • 预算草案编制依据• 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

 • 各级政府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 (1 )

 法律、 法规;• (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 (3)

 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 (4)

 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5)

 上级政府对编制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 各部门、 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 (1 )

 法律、 法规;• (2)

 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本部本单位的• (3)

 本部门、 本单位的职责、 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 (4)

 本部门、 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5)

 本部门、 本单位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责任务事

 中央预算的编制内容:• (1 )

 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 (2)

 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 (3)

 返还或者补助地方的支出;地方上解的收入• (4)

 地方上解的收入。

 •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 (1 )

 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 (2)

 上一年度结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 (3)

 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收入;• (4)

 返还或者补助下级的支出• (4)

 返还或者补助下级的支出;• (5)

 上解上级的支出;• (6)

 下级上解的收入。

 • 预算的审批• 具有时效性、 级别性、 程序性和严肃性。• 1 .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2.预算的备案, 即各级政府预算批准后, 必须依法向相应的国家机关备案, 以加强预算监督。• 3.预算的批复, 是指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 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政府各部门批复预算。• 4.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

 • 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主体:• 各级政府•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预算收入征收部门• 国家金库• 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

 • 注意:• 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 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 预算收入征收部门, 必须依法及时、 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 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 必须及时、 足额地上缴国库。•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必须及时、 足额地拨付预算支出资金, 并加强管理和监督。

 • 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和批准权限。• 1 .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2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3.乡 、 民族乡 、 镇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 注意:• 1.预算调整方案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编制。

 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 数额、 措施及有关说明, 经本级政府审定后, 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 接受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地方政府• 2.接受上级返还或者补助的地方政府, 应当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款项, 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3.政府有关部门以本级预算安排的资金拨付给下级政府有关部门的专款, 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并办理预算划转手续。应当

 • 4.各部门、 各单位的预算支出, 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 不得挪用; 确需作出调整的, 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5.年度预算确定后, 企事业单位改变隶属关系, 引起预算级次和关系变化的, 应当在改变财务关系的同时, 相应办理预算划转。

 • 决算• 决算包括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 决算的程序:决算草案编制-决算审批-决算批复• (一)

 决算草案编制• 由各级政府、 各部门、 各单位, 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 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 编制决算草案的具体事项,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部署。• 各部门对所属各单位的决算草案, 应当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 在规定的期限内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

 • (二)

 决算审批• 财政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 报国务院审定后, 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报本级政府审定后决算草案, 报本级政府审定后, 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乡 镇政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 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三)

 决算批复各级政府决算经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由本级政

 • 预决算的监督的分类• 1. 按照监督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监督、 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2 . 按照监督的内容可以分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监督、 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对预算调整的监督和对决算的监督。•对预算调整的

 • 3. 按照监督的主体可以分为• 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篇六: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监督 CAIZHE晕郧允陨粤晕阅哉 2018 9荫林 江 姚翠齐揖摘 要铱预算制度成为新一轮旨在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接的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袁 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遥 在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下袁 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预算制度改革方向是在预算的决策编制尧 审查批准尧 执行调整和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实现法定尧绩效尧公平等全方位的耦合和统一遥 本文针对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存在的现实约束袁分别从法治尧民主和绩效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遥揖关键词铱 现代财政制度 预算制度改革 绩效管理一 尧 引言改革开放 40 年袁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袁 财政制度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由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跨越袁 有效地推进了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再到迈向世界强国的现代化进程遥 回顾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袁 财税体制改革在众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遥 财政制度涉及经济尧政治尧文化尧社会尧生态尧政党和国防等各个领域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野牵一发而动全身冶的作用遥 有效的财政制度安排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尧 政府与社会以及各级政府间关系的制度基础袁 也是国家治理的经济基础袁 更是释放社会治理发展潜力的重要政策手段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袁财政制度改革面临着新时代新要求袁 被赋予了现代化的新内涵袁 整个财政领域的关注点从公共财政聚焦到现代财政遥 2013 年11 月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曳渊下称叶决定曳冤明确提出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袁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尧维护市场统一尧促进社会公平尧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冶袁全新定位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位置遥 叶决定曳提出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遥这是首次明确将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作为我国今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袁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完善立法尧明确事权尧改革税制尧稳定税负尧透明预算尧提高效率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遥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袁完善税收制度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冶袁强调野全面规范尧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冶遥2014 年 6 月袁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袁审议通过了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曳袁 进一步明确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尧深化税制改革尧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三大改革任务遥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遥其中在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袁提出野实行全面规范尧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袁除法定涉密信息外袁 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袁全面接受社会监督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遥 推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遥 冶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袁野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袁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尧用在实处遥 冶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袁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遥 野深入推进政府预决算公开袁倒逼沉淀资金盘活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袁 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尧用出实效遥 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野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袁建立权责清晰尧财力协调尧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尧专题院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11

 C AIZHE晕郧允陨粤晕阅哉财政监督 CAIZHE晕郧允陨粤晕阅哉 2018 9标准科学尧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遥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袁健全地方税体系遥 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袁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尧用得安全遥 冶纵观中央对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部署措施袁预算制度成为新一轮旨在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接的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袁 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渊楼继伟袁2013冤袁预算制度改革的内涵随着时势要求而逐渐深化和发展遥 财政作为庶政之母尧邦国之本袁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袁需要发挥政府预算对财政资金的配置作用遥规范的政府预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政府支出规模和国家治理成本袁 还能提高政府支出绩效和国家治理能力遥在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下袁预算制度无疑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石袁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袁也是将野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冶的有效载体遥同时袁当前财税体制改革要趟过野深水区冶袁也离不开公共预算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作用袁 以及在国家治理过程的财政资金管理能力遥当经济增长放缓尧财政收入增速趋缓袁而公共需求增加尧财政支出负担加重时袁 低效的预算制度安排更难以满足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遥 预算收支的压力将会推动财政制度变革尧 重塑国家治理模式以满足现实需求渊陈治袁2015冤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作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之一袁 有力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袁促进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尧社会治理能力逐步提升遥但是袁财税体制在改革深化推进的过程中袁财政运行自身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遥近年来袁 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趋缓袁 结构性矛盾显露袁具体表现为收支矛盾凸显尧收支结构错位尧财政支出效率低和政府债务隐患重重等问题遥 这导致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动力不足袁 难以保证财政制度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财税保障袁 甚至可能触压我国金融财政风险的底线遥 由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包括财政活动所面临的是结构性问题袁 并不能依靠简单的野增收减支冶来解决袁而是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上对整个财政收支活动进行结构性优化袁即预算制度改革遥因此袁本文将在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下袁重点探讨预算制度改革袁具体阐释以下几个问题院在现代化语境下袁 预算制度改革的内涵和方向是什么钥 我国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存在着哪些现实约束钥 为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袁 预算制度改革又应如何突破这些约束钥二 尧 现代财政制度下的预算制度改革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袁 对于预算制度改革要走向何方的问题袁 必然要考虑新时代大背景下的目标要求遥要明确改革的总目标袁才能确定建立具有何种特征的预算制度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野全面深化改革冶的主题袁提出了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冶的改革总目标袁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财力保障和政策抓手遥 作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袁 怎样的预算制度安排才能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钥首先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指明了改革方向袁拓展了财政职能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袁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袁 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袁 因此国家治理的主体将逐渐由政府与市场构成的二分法结构演变为政府尧 市场与社会的三分法结构渊周克清和马骁袁2014冤遥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袁 日渐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权利意识与社会诉求对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袁 需要国家治理发挥主导作用遥要统筹和协调政府尧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应是纵向上下互动尧横向合作协商袁其目标是社会公正袁其手段是民主机制袁其核心工具是法治渊周克清和马骁袁2014冤遥 这意味着袁相比于公共财政袁 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关注日益发展的社会组织袁 通过对社会组织有效管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袁既保证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治理袁又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公平的社会治理遥 20 世纪 80 年代末袁 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是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袁而如今 21 世纪初由公共财政向现代财政发展则是让财政收支安排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袁促专题院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12

 财政监督 CAIZHE晕郧允陨粤晕阅哉 2018 9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遥 因此袁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方向应是法治化尧民主决策和社会公正袁财政职能也相应地有所拓展遥 根据马斯格雷夫在叶公共财政学理论院公共经济研究曳渊1959冤中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职能的界定袁传统的财政职能分别是资源配置尧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遥 传统的财政职能没有考虑财政要延伸至社会治理领域的现实要求遥 相比于传统的财政职能袁现代财政制度下财政职能拓展为保护性职能尧生产性职能和再分配职能遥 保护性职能首先是保护公民的经济权利袁如税收法定等曰其次是社会权利袁如社会保障支出等曰最后是政治权利袁如预算参与尧财政决策征询机制等遥 生产性职能主要是指财税政策等对经济增长的调控功能遥 再分配职能强调通过个人所得税尧转移性支出和财产税等实行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袁通过预算尧税收立法等手段影响居民间权利再分配袁 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遥重新定义的三大财政职能充分覆盖了现代财政制度对法治化尧民主性和公正性的价值追求和改革方向遥 预算制度作为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袁在机制设计上也应当满足对法治化尧民主性和公正性的价值追求曰同时作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袁也应当与税收制度尧财政支出制度尧政府间财政关系相配合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财政体系曰从而使得现代财政制度的三大财政职能可以有效履行袁促进政府尧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协调治理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遥 因此袁在现代财政制度的框架下袁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预算制度改革方向是在预算的决策编制尧审查批准尧执行调整和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实现法定尧绩效尧公平等全方位的耦合和统一遥渊一冤预算制度的法治化是发挥财政保护性职能的约束规范财政的保护性职能主要是保护公民的经济尧政治和社会权利遥 公民权利必须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遥 政府预算是政府受社会公众的委托袁对其缴纳的税收和其他资源进行财政年度计划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袁涉及有限的公共资源和权益的政治权威性分配遥 这就要求法律对其政治过程进行规范和约束袁才能使得财政资金运行中公民的经济尧政治和社会权利得到最基本的保护遥 预算制度的法治化要求预算编制尧审批尧执行和评估等所有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袁遵循法定程序遥 首先袁预算编制法治化必须具备三个显著的标志院一是完整性袁政府全部收支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尧国有资本预算收支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尧政府性债务尧税式支出以及准财政活动等 渊王秀芝袁2015冤袁均纳入到野一本账冶实行全口径管理遥 二是准确性袁政府预算必须据实编制袁将政府收支预算决算数额的偏离度保持在适度范围内 渊王秀芝袁2015冤遥三是细节化袁预算报告内容除了完整准确袁还应当信息具体袁支出内容细化遥 即财政账本不仅要让公众看得见袁还要让公众看得懂遥 预算编制只有做到以上三个要求才能使得预算监督真正发挥作用遥 其次袁预算审批法治化要求人大预算权规范化袁审查程序保证正义性尧规范性和有效性袁切实保证人大预算审批的独立性遥 再者袁预算执行法治化体现在约束刚性袁所有通过的预算方案必须严格遵从和执行袁 不得随意改变和调整袁确实需要调整变更的必须经过法定的授权和审核批准遥 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是预算法治化的保障遥 最后袁预算监督法治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公开透明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袁公众对财政透明度的呼声越来越高遥 预算公开透明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渠道袁用来监督政府是否履行将税收等收入用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承诺遥 预算透明公开可以将财政职能尧目标和手段置于可供评判与修正的体系框架中遥 这不仅可以保障纳税人知情权和参与权等政治权利袁还可以减少行政成本袁优化支出结构袁增强政府执政的公信力遥渊二冤预算制度的绩效管理是发挥财政生产性职能的关键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经济治理袁以财税政策为抓手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遥 当经济不景气时袁政府可以通过实施财政赤字袁扩大预算支出规模袁刺激总需求曰当经济过热时袁政府可以通过压缩预算支出袁抑制总需求遥 预算收支的引导性安排同样可以调节产业结构袁例如减少对产能过剩部门的投资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遥 但是袁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袁政府应当尽可能不去干预专题院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13

 C AIZHE晕郧允陨粤晕阅哉财政监督 CAIZHE晕郧允陨粤晕阅哉 2018 9市场遥 要做到不扭曲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袁政府就应当提高预算支出效率遥 绩效管理成为现代财政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预算制度的核心要求遥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有效性遥 绩效管理要求从重视财政资金的分配转向重视对财政资金运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控制和绩效评价以及将评估结果作为新一轮预算资金分配的依据遥 在财政资金的配置和使用过程中袁 重点不再只是对收支平衡状态的控制袁 更重要的是对预算支出和政策效果的考究袁提出了财政决策必须科学和民主的要求遥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袁 那么财政收支矛盾将得到缓解袁不再囿于收支平衡而陷入预算执行野顺周期冶的调控困境袁从而有利于...

篇七: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63      第三章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鉴于现代财政制度已经成为标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方向的重要范畴, 我们的分析不能不向更为具体和更加细致的层面递进:

 作为现代国家应有的财政制度形态, 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对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做出尽可能全面的刻画, 构成了本章的任务。第一节 现代财政制度与    公共财政制度一脉相承一 公共财政制度概念的形成    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虽已持续多年,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并未形成一个能够统领、 覆盖整个财税体制领域内的改革线索和改革项目的概念。

 即便是 1994 年的财税体制改革, 在

 64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锁定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 这一基本目标的同时, 也并未对改革之后财税体制的整体制度形态做出相应的描述。直到1998 年,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由零敲碎打型的局部调整转入整体体制机制的构建, 以那一年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为契机, 决策层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

 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李岚清, 1998)

 ① 。

 从那以后,作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定位, 公共财政一词正式进入了官方话语体系。

 也是从那以后, 举凡牵涉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方向的讨论, 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层, 都是以公共财政制度来标识的。二 从两个角度加以比较接踵而来的问题是, 作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基本方向的现代财政制度与此前的公共财政制度有无不同?这要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相关部署和此前我们关于公共财政制度的系统分析两个角度来寻求答案。就前一角度看, 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 《决① 在那次会议上,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代表中共中央明确提出 “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65      定》 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不仅提出了 “完善立法、 明确事权、 改革税制、 稳定税负、 透明预算、 提高效率” 24 字的指导方针, 而且, 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若干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

 将这些作为指导方针的表述和作为系统部署的内容一一展开并加以透视, 可以发现, 它们都是以现代化的财政制度为参照系而提出的, 都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在广泛借鉴包括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在内的当今各国财税体制的一般规则和基本做法的基础上而部署的。就后一角度论, 从改革开放的那一天起, 我们围绕财税体制改革方向而进行的探索, 无论是就发生在收入一翼的改革还是发生在支出一翼的改革, 也无论是仅涉及局部调整的改革还是牵动全局的改革, 更无论是在以公共财政制度标识改革方向之前还是在此之后, 在事实上, 作为参照系的, 都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现代财政制度的一般形态。

 其中, 既有典型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成功做法, 也有体制转轨国家的经验教训, 当然也包括中国自身在财政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的深刻体会。

 所有这些, 均构成了中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也由此形成了我们对于公共财政制度基本特征所做出的理论概括。三 系一脉相承的两个概念可以发现, 在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公共财政制度

 66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好, 现代财政制度也罢, 其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并无不同, 其所揭示的实质内容亦无差异。

 如果硬要在两者之间加以区分,那么, 联系前面两章的分析, 唯一的差别之处可能在于, 前者主要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野内、 基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目标而形成的概念; 后者则主要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上、 立足于匹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而形成的概念。

 故而, 它们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前者对应市场经济体制, 表述为公共财政制度, 意在揭示其属性特征。

 后者则对应国家治理现代化, 表述为现代财政制度, 意在揭示其时代特征。还可以发现, 作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目标的整体制度形态的高度概括, 无论公共财政制度, 还是现代财政制度, 实际上都是开放性的概念, 而非经过严谨论证的纯学术范畴。换言之, 它们均系根植于中国国情,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汲取一切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并将两者有机融合的产物。

 与此同时, 孕育于实践, 萌生于实践, 专注于实践, 立足于实践, 与实践如影随形、 亦步亦趋, 也是它们共同的突出特点。这意味着, 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所揭示的实质内容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与时俱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化, 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进一步观察, 更可以发现, 公共财政制度也好, 现代财政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67      制度也罢, 本来就是为了解决中国自身问题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无论在公共财政制度身上, 还是在现代财政制度那里, 都寄托并融入了我们对于中国财税改革与发展的理想追求。

 这些理想追求, 既是发展变化的, 更是在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下产生并成熟的。

 它们不仅主导了既有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进程, 而且肯定会继续引领未来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前行之路。围绕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两个概念说了上述那么一大段话, 无非是想说明一点:

 现代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在既有的有关公共财政制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高培勇, 2000; 2008), 对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做出相应的理论概括, 进而指导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实践,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第二节 基本特征之一:公共性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以及财政作为其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全新定位, 并且, 同计划经济年代的情形和传统财税体制的基本特征相对照, 可以把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归结为 “三性”:

 公共性、 非营利性和规范性。分别来阐释。

 68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 公共性的基本含义所谓公共性, 无非是表明, 现代财政制度以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而不是以满足哪一种所有制、 哪一类区域、 哪一个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的需要, 作为界定财政职能的口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 财政就不去介入。

 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 财政就必须涉足。

 ①应当指出, 公共性是财政这一范畴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这在任何社会形态和任何经济体制下, 概莫能外。

 有所不同的, 只在于其公共性的充分程度以及它的表现形式。二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根本宗旨与主要着眼于满足国有部门、 城市区域和生产建设方面需要的传统财税体制有所不同, 现代财政制度所着眼于满足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 是在同私人个别需要的比较中加以界定的。

 即它指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它非一部分人的需要, 也非大① 李岚清 (2002)

 曾将公共财政的功能归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功能、 法制规范的功能和宏观调控的功能, 并以 “公共性” 定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功能, 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视作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69      多数人的需要, 而是所有人的需要。其突出的特征表现于三点。

 (1)

 整体性。

 也就是, 它要由构成一个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 而不是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别提出。

 (2)

 集中性。也就是, 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组织和执行, 而不能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各自的活动分别加以组织和执行。

 (3)

 强制性。

 也就是, 它只能依托政治权力、 动用强制性的手段, 而不能依托个人意愿、 通过市场交换的行为加以实现。三 若干代表性的事项以此为标尺, 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财政职能大致有下述三大项。第一, 提供公共服务。

 完整的表述是 “公共物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和服务是典型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载体。

 之所以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提供这类服务, 主要是因为:

 (1)

 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生产或提供的。

 对于这类物品和服务, 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 共同受益。

 即它具有 “效用的非分割性”。

 (2)

 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受这些服务, 并不排斥、 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享用, 也不会因此减少其他社会成员享受的数量和质量。

 即它具有 “消费的非竞争性”。

 (3)

 它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 任何社会成员也无法用拒绝为此付款的办法将其排除在

 70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自身的消费范围之外。

 即它具有 “受益的非排他性”。

 毋庸赘言, 具有如此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企业不愿也无能力提供, 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担当起提供的责任。

 国防安全、 社会治安、 环境保护、 公路修建, 等等, 便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突出代表。第二, 调节收入分配。

 一般而言, 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因素, 一是每个人所能提供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 资本、 土地等)

 的数量, 二是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价格。

 由于人们所拥有 (或继承)

 的生产要素的差别, 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往往相差很大, 客观上需要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又不存在这样的再分配机制。

 所以, 只有借助于非市场方式———政府以财政手段去调节那些由此而形成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社会目标。第三, 实施宏观调控。

 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反, 由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的经济波动经常发生。

 为此, 需要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 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 调节经济,保证宏观经济得以平稳、 均衡地向前发展。

 其中, 通过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财政实践上的制度性安排, 来维系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大致平衡, 便是政府所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71      第三节 基本特征之二:非营利性一 非营利性的基本含义    所谓非营利性, 无非是表明, 现代财政制度以公共利益的极大化———而不是以投资赚钱或追求商业经营利润, 作为财政收支安排的出发点和归宿。二 “有去无回”的循环轨迹与政企不分、 全面介入竞争性领域的传统体制机制迥然相异, 现代财政制度是立足于非营利性的。这是因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和企业扮演的角色不同, 具有根本不同的行为动机和方式。

 企业, 作为经济行为主体, 其行为的动机是利润最大化。

 它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牟利的目标; 政府, 作为社会管理者, 其行为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 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 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

 即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会附带产生一定的数额不等的利润, 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或归宿仍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而不是盈利。

 72       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表现在财政收支上, 那就是, 财政收入的取得, 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的基础上。

 财政支出的安排, 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宗旨。

 围绕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财政收支, 通常只有投入, 没有产出 (或几乎没有产出)。

 故而, 它的循环轨迹, 基本上是 “有去无回” 的。三 若干基于现实国情的特殊考虑之所以如此强调非营利性, 除了上述的一般理由之外, 还有主要出于现实国情的如下几点特殊考虑。第一,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部门, 总要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力。

 拥有政治权力的政府部门, 只要进入竞争性领域, 追逐利润, 它将很自然地动用政治权力去实现营利的愿望。

 其结果, 很可能会因权钱交易的出现而干扰或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第二, 一旦政府部门出于营利的目的而作为竞争者进入市场, 市场与政府分工的基本规则将会被打乱。

 由于政企不分,本应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行为, 很可能被异化为追逐商业经营利润的企业行为。

 其结果, 或是政府活动会偏离其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轨道, 或是财政资金因用于牟利项目而使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出现 “缺位”。第三, 只要财政收支超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界限而延伸

 第三章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73      至竞争性领域, 就免不了对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实行差别待遇。如在财政收支的安排上, 对自身出资的企业或项目, 给予特殊的优惠; 而对非自身出资或对有可能与自身出资的企业或项目产生竞争的企业或项目, 则给予特殊的歧视。

 其结果,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收支活动, 会因厚此薄彼而违背市场正常和正当竞争的公正性, 甚至给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造成障碍。第四节 基本特征之三:规范性一 规范性的基本含义    所谓规范性, 无非是表明, 现代财政制度以依法理财———而不是以行政或长官意志, 作为财政收支运作的行为规范。二 牵动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与随意性色彩浓重的传统体制机制相区别, 现代财政制度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制度规范基础上的。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宗旨的财政收支, 同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全体社会成员的贡献, 财政支出要用于事关全体社会成员福祉的事项, 就是因...

篇八: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经 贸 实 践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几点思考钱敏霞(江苏省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现代财政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本文从建立科学规范财政体系、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和深化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几点思考。关键词:现代财政制度;财政预算税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将最前沿的理论成果贯彻落实到财政制度的重要实践,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一、 概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现代财政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中央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大部署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对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要求。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必须完善国家各项立法、明确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与事权的关系、深化税制改革、稳定税负税率、强化透明预算、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进一步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制度。二、 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财政体制,进一步健全财政制度、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更好发挥财政在经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作用,逐步强化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作用。现阶段,我国现代预算制度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过去几年,财税领域改革不断突破,不断向纵深推进。新预算法颁布施行,财政预算决算逐步公开透明。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控制,严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财政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高。同时,税收法治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也有了重要突破。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发挥并突出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当前我国财政部门的职能与此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尽快加以调整财政相关职能,从而让财税体制改革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现代财政制度的加快建成。三、 当前我国财政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我国财政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中央和地方财政职能定位不清政府财政职能定位不清,相对于市场经济“公共性”而言,“缺位”与“越位”并存。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情况明显,地方政府担负民生改革、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等繁重任务,却没有被赋予相匹配的财权,往往需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二)政府财政预算体系尚未完善完整科学的政府预算体系尚未形成,科学民主的预算决策制定机制还不健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仍需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还未全面树立。(三)税收制度体系调控经济的功能还比较薄弱税收立法层次较低,我国税收立法大多数是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税收法治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税收在引导企业产业升级、提升经济质量增长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税收在发挥引导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几点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财政制度的现代化。(一)建立科学财政关系,确立现代财政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优化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格局,明确权责划分,协调财力分配,做到区域均衡。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兼顾政府职能和行政效率,促进相关领域改革协同,以“中央领导、合理授权、依法规范、运转高效”为原则,明确划分各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快税制改革步伐,科学确定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方式及比例,因地制宜、合理规范划分各级政府间收入,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履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状,各区域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各有自身特点,合理确定各级政府事权职责,明确划分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共同财政事权的分担方式,发挥财政对困难地区的扶持作用,使各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等化。建立科学的现代财政体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总结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加快建立规范科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在合理定位的前提下,科学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政权责,规范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制度,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实现现代化。(二)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立足财政预算制度主体框架,严格落实预算法,科学全面精准编制财政预算,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刚性约束,提升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的全面性、规范性,有效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万方数据

 93财 会 研 究实行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做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健全预算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全面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提高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努力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所有财政资金支出范围,对重点预算项目实施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评价预算执行效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支出结果、讲求支出绩效,是新时代对预算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作用。一是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积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科学制定预算绩效考核指标,规范细化绩效考核指标评价标准,综合评判预算执行效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大绩效评价工作力度,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重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纳入常态化管理,逐步扩大重点项目预算绩效评价范围。注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重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科学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改进预算管理工作。合理优化预算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预算监督以及预算绩效结果反馈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快建立现代预算制度,进一步增强预算的约束力,确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将财政资源配置到最需要配置的领域。(三)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优化税制结构体系,加强财税总体设计,提升税收立法层次,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税法统一、税负公平、调节有度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税收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和市场统一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央财税改革的思路,坚持分税制主体不变,中央将上收事权来解决财权事权匹配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一是完善地方税种。二是扩大地方税权。三是统筹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着力完善直接税体系,健全间接税体系,逐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加快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确保税收负担合理和税制结构适应我国国情,不仅要能够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要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五、结论针对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现状,可以考虑从建立科学规范财政体系、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和深化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等方面加快建立科学的现代财政制度。加快建立科学的现代财政制度,有利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发挥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参考文献:[1]《国家治理视野下的现代财政制度》司彤《财经问题研究》201410.[2]《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楼继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3]《现代财政制度通论》魏杰、于同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钱敏霞,江苏省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实现职业转型,财务机器人非但不是对手,反倒是工作中的好帮手。财会人员要主动转型,由基层财会人才转型成管理会计人才。另一方面,近些年来,财务需求市场一直存在需求不足与需求旺盛共同存在的对立局面。财务人才需求量低,而供应量大。高新毕业生基本都具备从事财务工作的能力,而这部分工作已逐渐被财务机器人取代,所以供过于求;相反的,管理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量大,而且这部分工作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却供不应求。针对这一形势,财会人员要积极主动转型管理会计,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时代需求。(三)不抵触财务机器人会计越老越吃香这一观点已不适用于信息化社会,如果会计人员仅仅是资历老反倒更容易被淘汰,现在会计应该是对新的技能手段越老练越吃香。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已经是大势所趋,财会人员现在能做的就是顺应时代,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务机器人将更进一步的融入到会计工作当中,会计人员不应该抵触人工智能,应该做出调整,适应人工智能。首先,财会人员应该认识到财务机器人的弱势,毕竟财务机器人还是机器人,不能进行高层次的会计工作。财会人员把握住财务机器人的弱势,更进一步的把机器人的弱势发展成自身优势,做好职业转型,顺应时代发展。其次,财会人员还应该把握住财务机器人的优势,财务机器人能够高效、精准的进行会计基本工作。财会人员应善于应用机器人的优势,辅佐自己的工作,提升自身工作效率。财务机器人分担了财会人员的压力,财会人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财务管理、财务数据分析等高层次的工作,提升财会人员工作能力。四、总结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对会计界不异于一次新的工业革命。财务机器人其实也是一种机器人,所以具备了机器人所特有的优势:高速、高精确度以及24小时不间歇工作。因为机器人的固有优势,企业会用机器人取代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但是整体分析,对财会人员的影响应该是利大于弊的。传统会计人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财务机器人优势,辅佐自身工作;也应该坚持学习,积极转型,提升自身层次,争取发展成为管理会计人才。参考文献:[1]余应敏,王彩淋.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之友,2018.4[2]石飞菲,郑斯宇,柴宏越,苏汉璋.财务机器人为财会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集体经济,2018.4[3]卢泸.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项管理会计的转型分析[J].经贸实践,2018.3.作者简介:钱怀安(1991—),女,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税法、财务管理。上接第91页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现代财政制度定义 定义 财政 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sh-renlong.com/zhuantifanwen/guizhangzhidu/971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