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盛茂公文网!

论邓小平电子技术发展思想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10 13:25:07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现代科技开始经历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在对世界格局作出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现代化首先是电子工业化,必须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依靠科学规划实行统一组织,加强科学研究夯实发展基础来保证电子工业的发展;他提出制造计算机要打歼灭战,搞专业化生产;提出中国军队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逐步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他把现代化作为中国发展的目标,把电子化作为现代化的标识,开启了中国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新进程,带领中国走上了信息化时代的快车道,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电子科技的发展面貌。

〔关键词〕 邓小平;现代化;电子技术;新科技革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6—0022—11

〔基金项目〕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邓小平武器装备思想研究”(15XKS003)

〔作者〕 曾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成都 610072

李泉霖,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500

20世纪下半叶人类开启了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建设重要时期,邓小平以对新科技革命的深刻洞悉和引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责任担当,主动分管科技工作、甘当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拨正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正确航向。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他要求必须要有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境界,紧追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努力发展包括先进微电子科技的高科技,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置于高起点、前瞻性、前途远大的基点之上。

一、什么是现代化,恐怕首先是电子工业化

与近代科技相伴而生的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现代化其标志是大机器工业,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现代化其标志是电气化工业,由第三次工业革命开辟的现代化其标志是电子工业。对此,邓小平深刻指出:“什么叫现代化?恐怕首先是电子工业化吧,没有电子工业化就谈不上现代化。”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世界工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悉,邓小平准确地揭示了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的基础,即电子工业。

1.现代化能不能搞好,电子工业是关键性的

实现现代化是落后的新中国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的目标。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构想。国务院提请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是由鄧小平主持起草,毛泽东、周恩来审定的。该报告重申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战略构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提出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进一步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邓小平的论述实际上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化的命题,也就是要把我国的农业、工业、国防都建立在先进的现代科技基础之上。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邓小平提议召开的科学大会,就是要明确地告诉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质就是要转到科技革命上来。

离开现代科技,离开电子工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20世纪下半叶以来,建立在电子科技基础上的、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工业革命迅速席卷全球,使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转变,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电子化成为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1979年6月29日,在会见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最高顾问松下幸之助时,就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问题,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四机部要更多地请教你。这个部搞电子工业,四个现代化能不能搞好,这个部是关键性的。”邓小平认为,现代化不仅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传统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而是从传统农业工业社会向高科技、电子化、数字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的核心,是生产力在高新科技能力指导下的不断提升。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及提升工业化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现代化。工业化社会虽然有各种模式,但相同的特点是:城市化、机械化、自动化与专业化。电子计算机没有出现以前,生产的全自动化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计算机使其变成了现实。1978年6月23日,在听取清华大学情况汇报时,邓小平说:“自动化,包括机械工业自动化,没有电子计算机是自动不了的。”如果说工业社会里传统的机器只是减轻和代替了人们的体力劳动,那么计算机控制的机器还代替了一部分脑力劳动。没有自动化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不实现电子计算机化就谈不上自动化,没有电子化又何来电子计算机化,邓小平深刻地阐明了电子工业作为现代化基础的逻辑原则。

2.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起来,对国民经济有好处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化建设中应用领域最广泛、应用效能最为显著的现代化技术装备,加快计算机科研、生产、推广应用,对于带动整个电子工业发展、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派代表团对美国、加拿大电子工业进行首次考察后,对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中的运用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从工厂、研究所、银行、商店、旅馆以至家庭,我们所到之处都广泛采用了电子计算机和各种信息终端。美国人估计,他们拥有的计算机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的能力。专家们认为,美国已开始进入以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的信息社会。”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到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的新趋势,要求以计算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转型。1978年7月,在听取关于军工生产情况的汇报时,邓小平指出:“电子计算机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起来,对国民经济有好处。”

据统计分析表明,在发达国家当时的国民经济生活总值中,有58%都是同应用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有关系的。发达国家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使邓小平认识到,没有计算机的普及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把电子技术逐步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

对金融行业进行电子化改造是邓小平的明确要求。邓小平对海关这样与外国联系的窗口仍然使用传统的、低效率的计算工具开展工作不太满意。1977年11月17日,在听取广东省委工作汇报谈到口岸工作时,邓小平说:“深圳每年光兑换外币就三千多万美元,可是还用打算盘的办法,花点钱买几个小计算机嘛。”1978年3月4日,和方毅等在听取抓紧时机发展问题的汇报时,邓小平明确提出银行应该使用计算机。1978年3月10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这样正式的决策会议上,邓小平强调:“现在国际上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我们的银行、商店不用行吗?”因此,建立金融卫星通信网、实现金融管理电子化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1989年国务院批准建设、1991年正式开通了中国金融卫星通信网,主要为金融系统的全国电子联行业务提供清算服务,同时还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证券交易系统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信息服务。随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于1993年、1995年和1998年对金融卫星通信网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容改造,增强了网络功能,扩充了网络传输能力。

电子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电子计算机在生产线上应用,成为新兴工业的标志。对中国传统工业企业进行电子化改造,实现对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计算机控制是邓小平的迫切愿望。1978年9月14日,视察大庆油田设计院,在询问到大庆的电子计算机每天的工作时间后,邓小平说:“要搞电子计算机中心,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工作,不然就是浪费。”

1978年10月26日,当邓小平在日本君津钢铁厂参观热轧车间,观看了车间控制中心利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轧制钢板后⑤,邓小平敏锐地洞悉到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给工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他要求中国企业要密切注意新的科技发展动向。1980年7月22日,在视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时,邓小平说:国外很多设备、生产线都用电子计算机控制,你们要注意这个新动向。随后,二汽专门组团到美国考察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引进和建立了总厂计算中心和各分厂的终端机,改进了生产管理、产品设计、设备制造,提高了自动化、智能化集成能力。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列入了各种国家规划和计划中。1990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利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1992年3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提出:“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对我国各主要工业领域进行技术改造。”

3.电子工业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离开它寸步难行

电子工业是高技术工业,行业竞争激烈,发达国家严格保密、限制出口,尤其是作为尖端技术的集成电路工业,更不可能用钱就可以买得来,因此,加快电子工业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是自力更生。邓小平强调:“电子工业要争取时间加快发展,所有部门的现代化都和它有关系,离开它寸步难行。”加快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邓小平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1964年中国就开始研制集成电路,虽然起步不算晚,但是发展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是部门所有、自成系统、互相重复、分散力量。要加快电子工业发展,研制集成电路,攀登巨型计算机高峰,首先必须加强领导,集中力量联合攻关。1978年1月19日,在对第四机械工业部《关于统筹安排亿次计算机研制任务的报告》的批示中,邓小平强调:“决不能分散力量,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大家都搞是不行的。”为了加强对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198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以万里副总理为组长的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4年9月国务院成立电子振兴小组,加强对全国电子和信息产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邓小平高度肯定的“中共中央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要求根据统一部署、集中攻关的原则,到1990年“使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等技术领域达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水平”。

依靠科学规划实行统一组织。邓小平认为,中国领导科技事业的成功经验就是制定和实施规划。1977年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恢复国家科委,对科学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1978年中共中央正式转发《关于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电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先导性的原则规划。1978年8月21日,邓小平审阅了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事业的请示报告》,同意电子工业加速发展的方针和原则。1983年8月电子工业部向国务院作了关于中长期规划的汇报后于10月份向邓小平呈送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工业的报告》,提出了关于“七五”期间和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战略重点以及主要发展方针和措施的建议。1985年1月24日,电子工业部党组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呈报了《加速发展我国电子工业的基本战略和对策》,这标志着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开始走上振兴之路。1986年3月5日,邓小平决策制定的“863”計划,于同年11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在几个主要的高科技领域跟踪世界水平。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列入“863”计划重点项目并逐步实施,为我国电子工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自力更生水平。自力更生发展电子工业,并不是闭关自守、拒绝外国先进技术,相反,邓小平要求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渠道,积极而又慎重地引进必要的先进设备、关键部件和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电子工业的跨越发展。邓小平认为,中国电子工业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如果一切靠自己从头搞起的做法只能是少慢差费,采取走引进、消化、开发、创新的路子,能够提高新技术核心产品开发者的起点。邓小平说:“计算机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真正把技术弄到手,有些过不了关的可以引进材料,有些元件搞不出来可以买些,我们自己来装配。这是可以走的道路,也是省的道路。”落实邓小平关于主要引进技术的思想,中国电子工业贸易经历了从主要进口电视机和收录机散件到引进技术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通过技术转让、合资经营和补偿贸易等多种方式,中国数百家电子工业企业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先进电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对于改善科研和生产条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奠定了中国电子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事实证明,引进是缩短国内外差距行之有效的捷径。

加强科学研究夯实发展基础。科研实验手段落后、科研人员缺乏,是制约中国电子工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电子工业有120多个研究单位,但有的研究所不具备研究机构应有的技术水准。按照邓小平“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的思想,走“兵”要精、“武器”要好的路子,加强对电子技术的研究开发,一是要有优秀的人才,二是要有先进的设备。邓小平认为:“没有先进的教学和研究手段,教育、科学是上不去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要求科研体制改革,必须集中资金建设和改造几个装备精良的电子研究所,装备30所大学。1977年8月17日,在同方毅谈到加速器预研制研究工程的进度问题时,邓小平指出:“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研究中心。没有这样一个中心,不仅使高能物理的研究受影响,半导体、电子学的研究也上不去。”在邓小平的持续督促下,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开始运行,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视察该工程时,发表了著名的“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讲话。在国家财政不太宽裕时期,邓小平克服多种困难推动加速器重大科研装置的建设,奠定了中国集成电路自主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制造计算机要打歼灭战,搞专业化生产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基础薄弱,要搞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重点突破。1978年3月4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举行前夕,邓小平专门听取了有关计算机发展问题的汇报。邓小平提出:“制造计算机要打歼灭战”,“搞专业化生产”,“要搞三化”(即“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打歼灭战,不是搞群众运动,搞低水平重复,而是要按照专业技术标准,攻克技术难关。

1.发达国家禁止先进技术出口,无论如何要把亿次计算机搞出来

高性能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尖端科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科技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对高性能计算机的转让和出售实行严格的控制,禁止向中国出口百万次千万次级别电子计算机。面对各种技术封锁,邓小平要求组织力量对大型计算机进行科技攻关。1978年3月4日,在听取关于计算机发展问题汇报时,邓小平指出:“一千万次、两千万次的到底需要多少台,应该调查清楚。制造计算机要打歼灭战。”,1979年5月17日,在听取国防科委、七机部、科学院接待美国宇航局代表团情况汇报时,邓小平明确指示:“国防科委无论如何要把亿次计算机搞出来。”早在1978年3月,邓小平就亲自批准了国防科委提出的力争1983年底完成大型计算机研制任务的报告,把中国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任务交给了国防科大的前身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1983年12月研制成功了“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1984年6月26日,邓小平签署中央军委命令,给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银河”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的国防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研究所记集体一等功。在邓小平支持的“863”项目的重点支持下,进入“十二五”后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研制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控制权的新一代中国超级电脑。2016年6月20日,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国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名。进人世界500强的超级计算机数量已达167台,首次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一。装载中国芯片、搭载中国软件的超级电脑,最终实现了邓小平“无论如何要把亿次计算机搞出来”的夙愿,为中国国防现代化走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既搞点大型机,搞些终端机,也要搞小型的,搞专用机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小型机、微型机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家用计算机的发展使电子计算机进入了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78年3月4日,在听取关于计算机发展问题的汇报时,邓小平明确指出:“一般的小型计算机也要很好搞一下。”1980年7月22日,在视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时,邓小平要求注意国外很多设备、生产线都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这个新动向,提出中国“要注意发展电子计算机,既要搞点大型的,搞些终端机,也要搞小型的,搞专用机”。1984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提出,计算机以微型机发展为重点兼顾大、中、小型机和工业控制机。1985年1月24日,电子工业部党组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所作的《加速发展我国电子工业的基本战略和对策》的汇报指出,1990年前,建立起年产20万台微型计算机的工业化生产能力。1990年微型机年产量达到20万台,争取80%以上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设计单位普及使用计算机。由此,我国小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有了量化指標。

3.软件占80%,硬件占20%,这就要靠脑子,搞软件我们有条件

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电子技术推广应用和电子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随着电子科技飞速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电子工业产品的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迅猛兴起,知识产品和技术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软件业和信息服务创造的价值已超过硬件制造业。1984年1月25日,在参观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工贸中心,听取关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电脑设备和软件的汇报时,邓小平提出要发展软件的要求。邓小平指出:“软件占百分之八十,硬件占百分之二十,这就要靠脑子。杨振宁说美国都是十六七岁的娃娃搞软件,好多尖端技术都是娃娃搞出来的。……要积极培训青少年。搞软件,我们有条件,中国有一大批好的娃娃。”1984年2月,电子工业部随即提出“努力实现软件和硬件协调发展”的思路,要求在“六五”期间后两年即1984、1985年加速软件开发的目标任务。1984年8月,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中国软件技术公司相继建立,创建了中国计算机服务业。

三、要逐步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

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解决中国军队的所有问题,必须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实现指挥现代化。1978年5月13日,在同总参谋部领导同志谈话时,邓小平指出,中国军队各总部、各军兵种等领导机关的指挥现代化问题“解决好了,才有资格发号施令。这个问题要提到议程上来,不是现在马上解决,但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是很费劲的,但思想要统一,要逐步实现指挥系统的现代化,总不要拖得太久吧!”军事指挥现代化,目标是自动化,基础是信息化,前提是计算机化。

1.现代战争通信联络非常复杂,打起仗来和过去一样光靠电话行吗

通信现代化是指挥现代化的“硬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方面最落后的是通信装备。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卫星通信已经承担70%左右的远距离通信任务,成为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还在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通信装备甚至是有线电话指挥战斗。邓小平指出:“现代化战争非常复杂,连通信联络都不容易。”“一个装甲师就得用无线电通信,用汽车是不行的。”1978年5月13日,在同总参谋部领导同志谈话时,邓小平说:“打起仗来和过去一样光靠电话吗?”邓小平认为,破解中国军队通信落后的瓶颈必须建立卫星通信。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督促下,1982年至1983年中国自行研制建设的乌鲁木齐站、昆明站、北京中央站等卫星通信地球站以及核潜艇卫星通信站先后建成,为卫星通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1984年4月,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后,北京、南京、乌鲁木齐、昆明、拉萨等地的地球站及核潜艇卫星通信站于当年5月先后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卫星通信网络。到1988年,中国自行研制的固定式地球站近60座,小型数据站近100个,卫星通信步入实用时期。中国军队卫星系统的建立,向军事通信现代化迈出了重大的步伐,为指挥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军工产品要把技术搞上去,把质量搞上去,电子计算机要普遍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邓小平敏锐地洞悉到电子技术与武器装备结合的时代趋势,要求减少传统武器装备的生产,大力提高军事电子技术水平,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思考作战部队装备计算机的问题。1978年5月13日,在同总参谋部领导同志谈话时,邓小平说:“前不久我看到美国的一个资料,说到使用电子计算机,开始军队不接受、不赞成,说是不懂,掌握不了。后来,美国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去搞,现在装备到团以下,陆、海、空军都用上了。我们现在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1978年7月,在听取关于军工生产情况汇报时,邓小平指出:“军工产品数量可以搞得少一些,但要把技术搞上去,把质量搞上去。要搞好技术储备,还要提高技术水平。现在到处叫电子、雷达、指挥仪,四机部要赶快搞上去,電子计算机要普遍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邓小平加快研制专用军事计算机的指示,中国成功研制、生产了适应军队抗恶劣环境要求的初级加固和全加固专用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应的外部设备、军用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支持软件。按照邓小平关于计算机向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发展的要求,1983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国防科委提出的《军用计算机系列型谱试行草案》,规范了军用计算机的研制标准,为计算机在军队的普遍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不解决指挥系统现代化,装备技术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

军队指挥机关改革的目标是指挥系统现代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军队指挥系统的现代化呢?最初的参照系统是法国。1978年5月13日,在同总参谋部领导同志谈话时,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指挥系统现代化,从自己落后的方面去看看人家的,找一找差距,很有必要。杨成武同志去法国看了,与人家现代化指挥系统比,我们要落后得多。”他强调:“指挥系统的现代化。这个问题一定要研究解决,因为它与军队现代化密切相关,如不解决,装备技术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邓小平关于指挥系统现代化决定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思想实现了指挥观念的转变,推动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迅速突进。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不仅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闸门,而且开启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春天。中国道路、中国经济和中国科技三维共振,以电子工业牵引着中国这艘巨轮快速地驶入信息社会,为中国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责任编辑 付国英)

推荐访问:技术发展 思想 电子 邓小平

本文来源:https://www.sh-renlong.com/sixianghuibao/23137.html

推荐内容